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構圖這個話題在全民攝影時代,已被許多大師談過很多次,你唱罷來我登場,紛紛揚揚兮。主要觀點大多是減法構圖、黃金分割之類,再輔之以自己的經驗,而後反覆咀嚼。縱然山珍海味久了,卻也睏乏。筆者更願意從更多攝影之外的角度,試著去發現、探討一些觀點,並與影友分享之。


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我們都曉得,我們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絢麗而多彩,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美學文化?自上古時期,東方美學便獨樹一幟,尤其是融入了獨特的哲學思想,因此,無論是審美角度還是演繹形式,都與西方美學大相徑庭。而今天,我們在談攝影、談構圖時,貌似更多的人都力圖從西方美術角度去借鑑透視、對稱、光影之類的元素。倒不是說這些不對,亦不是不好。而是在善用舶來品的同時,也應回頭看看祖先留下的瑰寶,可能收穫更為良多。日本建築大師黑川雅之先生說,“日本審美元素也正逐漸淪為西方美學的奴隸”,他大概也在為日本美術界的未來而擔憂。而我們擁有足可傲世的東方美學,卻逐漸失去了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在今天這個大談梵高、盛行莫奈的時代,卻鮮有人知油畫印象派的誕生正是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美術作品的影響。印象派們在油畫中融入了東方元素,在那個時代,莫奈們亦是被當時油畫界的領軍者們指責為異類,並不被認可。但新事物大抵如此,也因此而更彰顯其生命力。有位日本美術大家說,“日本美術亦只是中國美術的支流、分支,談到日本美術迴避中國美學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在今天這個讀圖時代,東方美學並非一無是處,只是我所知甚少,只能試著拂去歷史的塵土,儘可能窺見曾經那些美的一角。


木心先生曾經說,“唐是盛裝,宋是便衣,元是褲衩背心。拿食物來比,唐詩是雞鴨蹄髈,宋詞是熱炒冷盆,元曲是路邊小攤的豆腐腦、脆麻花。” 那我們就正本清源,試著從唐詩的氣象與格局說起,引入攝影構圖,求得一些借鑑與參考。


唐詩之中,氣象萬千,格局開闊,以至於後來上千年的文人們,或以詩詞或以書畫形式,想逃離唐詩的磁場卻大都徒勞無功。唐詩與宋詞最大的不同是,唐詩描寫事與景居多,詩人感慨基本為次。 所以,很多唐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王維,我且來試舉兩首。

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復照青苔上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且看這四句,其實每一句都可以入畫,亦是一幅攝影作品。攝影者按照此思路,也可以獲得攝影環境與時機選擇這一啟發。 空山的“空”字已經點出了一絲空靈與幽靜,按照攝影因素來談應該是地利。然後還有一個“聞 ”字,這是最難表現的。這裡引出一個故事,宋代時設畫院,出了一個題目——踏花歸去馬蹄香,要求學子以此為想象畫一幅畫,結果很多人畫的都不那麼有趣。有人精心畫了一匹駿馬在花叢馳騁,雖有氣勢,卻沒有體現出“香”,可恰恰“香”字才是點睛之筆。但“香”是去用嗅覺去“聞”的,如何用畫筆去表達?這可是莫大的難題。 大概只有融入了傳統道家哲學思想的東方美術才會如此有趣,在眾多應試者中,有一個學子畫了一幅,夕陽歸去,一位少年策馬揚鞭,馬蹄之下,三兩隻蝴蝶緊緊跟隨,一下就用蝴蝶點出了一個“香”字。這就是美術大家豐子愷先生為何會說,西洋美術是用眼睛和腦去看的,東方美術是用眼睛和心去讀的原因。


回到上面王維的詩,“聞”字在這裡和“香”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何用攝影手法去表達,這是考驗我輩的難題,但確實有趣得很,值得把玩研究。我拍過幾個版本,不算滿意之作,待有了新意,再與諸君探討。 最後兩句“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倒是可以拍出那麼一點意思。這裡的“反景”是指“光影”,就是夕陽又照到密林之中,又映射到青苔之上,都是很平實的白描,卻透出安靜的氣息。我也嘗試拍過,大概只有一個“復照青苔上”,有了那麼一點意思,與諸君共賞之。

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反景入深林


王維的詩很多可以入畫,蘇軾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再如那首“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從美學角度來看,“朝雨”、“輕塵”、“柳色”,這些都可看作美術與攝影元素,而天時、地利,加之攝影者的人和,皆可全部入畫。只可惜我一直沒有找到適合拍攝“朝雨輕塵”的古城,倒是西出陽關遇上過一回。


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玩唐詩而帶入攝影,大概是我茶前飯後一種樂趣,有陣子頗為上癮。私以為,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書畫一體、詩畫一體,並無明確邊界。只可惜我們這幾代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所讀的書籍深受西學影響,以致思維模式的建立也受西方思維影響甚深。在面對東方美術時,我們逐漸遺落了解開那些玄妙法門的鑰匙,而西方美術那一套,可能本就無法解讀東方美術。中國傳統畫裡的世界大都是現實中找不到的,如層層疊疊、一目十排的山巒,這些借鑑於現實世界,而後昇華為夢裡世界。再看西方畫,除了受東方美術影響而在近代崛起的印象派、抽象派之外,之前題材大都是寫實,現實中可以找到實景對比。所以,從趣味性來說,東方美術更勝一籌不無道理。


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再看我們從小熟悉的那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我最愛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兩句,起承轉合間帶來的是一種反差美。試想古道之外有野草蔓延的清新,一眼望去是蒼涼的荒城。或許有一天,在西北塞外看到如此美景,會悠然而現一種對比之美。寥寥兩句,便是一幅絕美的風光照片了。 再有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裡每一句都是極好的攝影題材與作品,值得玩味良久。所以說,學攝影審美構圖,而不接觸詩畫,實在是一件憾事。若論中國詩畫對我們審美與想象力的建立與提升,其重要性是無論怎麼強調都不會過分的。


攝影心得:唐詩裡的攝影之美


就連當下流行的減法思想,在唐詩世界裡也比比皆是。既然前面一直聊王維,那我們還是繼續跟隨王維,談談“減法思想”。初唐詩人王績有一首詩《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佈,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菜。”連問十二個問題,極寫思鄉之情,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自然風景圖和人文生活照。而王維也曾寫過一首思鄉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寥寥四句,卻只一問!王績的十二問“殷勤周到、事無鉅細”,但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


所以,“減法”構圖大概也只是形式。若非從認知根本上,具備減法的審美與意識,只怕形式上的減法會導致“邯鄲學步”。當然,筆者所學有限,也僅是一家之言,但求拋磚引玉,能和更多喜歡東方美學的朋友交流之,探討之,歡迎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