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聯盟“難產”,切蛋糕的刀握在誰手中?

中超聯盟“難產”,切蛋糕的刀握在誰手中?

富力老闆張力(中)。圖/視覺中國

今天某媒體發佈的一則廣州富力俱樂部投資人張力的專訪在中國足球圈引發熱議。作為中超職業聯盟籌備工作組組長,張力稱聯盟籌備工作已處於停滯狀態,在足球改革過程中,有人不願意放權導致籌備工作舉步維艱。

在互聯網上,網民們用“張力炮轟足協”來形容組建聯盟牽頭人的態度。這個畫面略有些眼熟——2004年時,由國安、實德等7家中超俱樂部投資人組成的“G7聯盟”訴求就是:管辦分離、成立中超聯盟。

塵封十幾載後,中超聯盟的成立一度在去年被認為看到了曙光,中國足協在2019年10月16日的發佈會上明確表態,職業聯盟將於2019年11月完成審批、年底掛牌成立。今年1月9日,足協秘書長劉奕再次表示,因需要多項審批手續,中超聯盟未能如期掛牌,但正在“不遺餘力地推進當中”。在足協今天發佈的“關於推進職業聯賽理事會相關工作的說明中”,可以看到同樣的態度。

然而中超聯盟成立的時間表呢?並沒有。

辦理各項手續所需要的時間,並不是阻礙中超聯盟成立的最根本原因。從2004年到現在,橫亙其中的原因一直都沒有變過:足協和俱樂部在章程制定、管理方式等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

站在不同立場的雙方看來,“原則性問題”也各有不同。如發展最為成熟的英超聯盟掌控著聯賽商業事務和整體推廣,而對英超規則變動和聯盟新主席、新CEO任命擁有一票否決權的英足總,除了對培養、指派裁判及對參賽者(俱樂部、球員、教練)進行紀律約束,基本不會參與聯賽的日常運營工作。當迴歸到中國足球,人們會發現很難想象中超會呈現同樣的局面。

張力在專訪中說“可能他們不想失去中超這個蛋糕”並非沒有道理,從近幾年各專業機構的調查評估來看,儘管“金元足球”的泡沫逐漸褪下,但中超依然是國內體育市場最大的IP,利益與業績是一根藤上分不開的兩朵花。切蛋糕的刀握在誰的手中,也就變得意味深長。

新京報體育評論員 周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