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計算怎麼教

01

計數活動應該如何開展

非正式活動更加適宜計數活動的開展

教師可多采取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形式,諸如在等待環節、外出遊玩、過渡環節等,都可以開展一些簡短的、不借助操作性材料的,隨時隨地即可發起的小活動來引導幼兒進行口頭數數或理解性計數。例如從1開始數到5或數到10,可以輕輕數、慢慢數、打著拍子按節奏數等。也可以通過合作遊戲來引導練習口頭數數,如讓幼兒自己找一個小夥伴,兩人配合數數,一名幼兒數1,另一名幼兒數2,這樣一來一往,看看最多能數到幾。

提供機會讓幼兒嘗試一些不規則數數法

除了從0或1開始逐一正數以外,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機會進行不規則的數數,例如倒數、10個10個數,5個5個數,2個2個數,不從1或0開始數。教師可以說出一個數,請一名幼兒接著數,數過幾個數之後,教師舉“停止牌”或用手勢打斷他,讓另一名幼兒從這個數開始接著數,直到數到某個數,或者讓這組幼兒都數過一輪,遊戲結束。

02

計算的核心概念

往一個集合裡添加物體(組合)或者拿走物體(分解)會使集合發生變化。

幼兒計算怎麼教

《全景數學》階段1 活動17《大象歌》:

幼兒通過兒歌、操作和表演,直接體驗每加入1只大象,大象的的總數就會增加1個。

集合之間可以根據數量的屬性進行比較,還可以根據多、少或相等進行排序。幼兒在進行數量比較時,通常會使用不同的策略,分為以下三種:感知比較、對應比較、計數比較。

幼兒計算怎麼教

感知比較《全景數學》階段2 活動9《蜜蜂與蝴蝶》

幼兒計算怎麼教

對應比較《全景數學》階段1 活動14《送鴨寶寶回家》

幼兒計算怎麼教

點數比較《全景數學》階段3 活動10《孵小雞》,

活動18《火車開了》

一定數量的物體(整體)可以分成幾個相等或不等的部分,這幾個部分又可以合成一個整體。

這條核心概念是幼兒進行數運算的必要條件。幼兒需要明白較大的數包含著一些小的數,並描述數的各個部分。當幼兒知道數的各個部分,並且能明白他們與其他數字的關係時,就能很自然的進行加減運算。

中班下學期《建構數字》是用可連接立方體進行數的分解和組合活動。要求幼兒按數取出相應數量的可連接立方體(不同顏色),用多種方式拼插5的組合,進一步認識數字的不同表徵方式:如5可以分成2和3、1和4等,為學習加減法積累感性經驗。分解組合是學習加法的基礎,本活動只要求幼兒拼插5的更多組合並畫出來,但不要求幼兒理解加法等式(如2+3=5)。

要發展計算技能,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有趣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兒童的學習情趣和動機,練習可以在其他的各種情境中進行。

總之早期的計算學習我們應關注理解,而非“正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