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簡單介紹一下基諾族解散以前的婚姻、宗教和其它一些習俗。

婚姻

直至解放前夕,基諾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他們的婚姻是對偶婚向一失一要制的過渡形態,也保持著群婚的某些殘餘。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基諾人嚴格地遵守原始社會里氏族外婚的規則。男女同姓,即便分別屬於不同的村案不能通婚,違反者要被吊打、罰款、強令離婚。不同姓的男女青年,在婚前可以自由進行社交私生子不受歧視,並且可以在出嫁時帶到夫家一起生活,或者留其在孃家跟著舅父。但已經結婚的男女,一般置保持忠貞,通姦可能會引起小家庭的糾紛或破裂,並要處以罰款。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男女婚事,父母一般不過問。男女相愛,男子即可到女家去過夜,並帶局女家幹活。這樣夜聚量分地同居一、二年後, 如果條件成熟,就正式堵能,女嫁夫家:如果雙方產生了不滿,就可分手,各自另找新歡、也有因最濟困難等情況,男子長期只是夜居女家,五,六年甚至十多年,生了幾個孩子面不正式結婚的。龍柏塞曾有一個男子,一生結交過三個女子,每個至少同居五年以上,並各生一子,但直到去世也未能正式結婚。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結婚時男女歲數數得成雙,如男子20歲, 女子18歲就合宜,而男子19歲,女子17歲就不合宜。結婚要殺豬設宴招待親友,在目由頭人。 巫師,他們也是當然的證婚人。基諾族沒有夫兄弟婚、妻姊妹婚或交錯從表婚等習俗。舅父在婚事中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結婚和離婚都得請舅父作證。結婚時將一碗打碎, 包起來存於舅父處, 離婚時由舅父將所包破碗扔掉,並斟酒兩杯潑地。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對偶婚的一些特點還保留著,離婚男女雙方都能隨意提出。結婚時女子所帶至男家的工具,家畜。茶樹、衣服。首飾等,離婚時仍由女子帶回。離婚後子女一般跟母親。

產俗與葬俗

解放前基諾族一般是一個大家族居住一座竹樓,裡面包含好幾個小家庭,分若干個煮飯用的火塘。婦女生孩子不能在竹樓上,只能在樓梯下炒茶葉用的小房內生,嬰兒臍帶脫落後才能上樓。上樓時要宰三隻小雞祭家族長的火塘,請家族長唸經祈濤。產婦上竹樓後還要在火塘邊睡三十天,然後才能回自己的房間。產婦在月子裡禁吃大動物的肉,只能以野生的東西(山茅、野菜、魚類等)為主食。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父親要外出打獵,但只許打小鳥。小孩有兩個屬象:除生年屬象外,再加上出生後其父第一次打中之鳥為屬象。滿月那天,嬰兒的父親殺一隻小雞獨食,父母不能講話,瓜菜、獵物都不能拿進屋,待當天太陽落山後才解除這些禁忌。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小孩在出生之前就起好名字。基諾族有一種父於連名制,即父名的最後一、二個音節是子名的第一、二個音節,如第一代叫巴保皆,第二代就叫皆約,第三代叫約八,第四代明八撒,等等。這種父子連名制經常因故打破,如有人生病,需通過一種“白臘”儀式,此人就叫做“白臘x”。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基諾人一般實行土葬,較早時候用貧管編棺,後來通常用獨木棺。有人死後全寨男子出動砍倒一棵大樹,截其一段剖開,挖空中間,再由死者的女兒女婿將屍體裝殮入內,然後兩半相合。用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具配套隨葬,也有殺一隻雞殉葬的。慕上不留墳堆,搭一小竹房,竹子梢間下,根朝上。竹房內放竹製祭桌,死者家屬每天要到竹房獻祭二、三次,祭供1-3年。死者親屬也常以白布包頭表示哀悼。

村寨有公共墓地,按宗姓劃分墓區。公共墓地很小,不能任意擴大,據說擴大了鬼的地域對活人不利。因此有了新死的人埋葬不下,就得將從前埋下的棺木屍骨挖出丟掉,在原穴中埋入新的棺木屍體。外來的人死後不能算入原有宗姓的墓區,只能埋在村寨公共墓地的邊緣。未滿月而死的嬰兒也不能埋入宗姓墓區。孕婦,精神病患者如果死亡,實行火葬。

宗教信仰

基諾人相信鬼神,他們崇拜天神、地神、山神,以及豐收之神、狩獵之神,戰爭之神等等。每年的祭祀活動很多。祭天神-一年就有三次,分別於一月(過年後)、四月(播種前)、九月(收穫前) 舉行。凡祭祀都要殺性。大祭殺牛、豬,小架殺雞、狗。具體日期由村塞的頭人,家族長或其他熟悉有關知識的人卜定,主持儀式的祭司也由他們擔任。祭司或巫師有“莫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牆、白臘樸”、“目拉表”等職稱,各有各的祭祀範圍與宗教職能。如下種前的祭把由白臘樸主持,收穫後的大祭由莫增主持;結婚清莫培或目拉表,生病則請白臘樸:目拉表懂原始的陰陷曆法,會推算過年的日期與人們的生辰八字。這種分工也有因村寨的不同而異的。

確定農作、造房等活動的日期,預測病情變化,都得通過佔下。佔小的方法有多種,如頭人或祭司抓一把米在手,逐粒數,成雙的吉,成單的不吉;或者豎貝殼,豎得直為吉,豎不直為兇,等等。每年秋收之前,先得來收一些新谷,在家族長的火塘上蒸術,根據蒸氣發散的方向佔下年成,如蒸氣冒問西北為豐收,冒向東南為多災等;新谷蒸熟後要獻祭給祖先嚐新。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凡是比較重大的活動,都有一套繁瑣的宗教儀式與禁忌。如蓋新房時,要先在老房樓梯下用木槌敲死一頭豬,每個梯階上都滴一點豬血。肉煮熟後用芭蕉葉包三份請英培來祭神,另切碎肉一碗山家族長祭祖先,祈求保佑,蓋房不要倒塌,不要壓壞人。從拾料時應大家每天都要唱一次祈禱歌,祈求木、竹,草神保祜祛災。豎第一根注子時先得抓來佔下兇吉,不吉不豎,政目再卜。豎柱後由本宗姓中年齡最大的女婿敲殺一隻狗,以狗血先塗家族長居處的柱子,然後依次塗其他各柱。竹樓蓋成後堆火塘,得先堆家族長的,所用石塊也由那個年長女婿微來。堆火塘也得避開不吉的日子。藍房全部完工後還要殺頭豬祭神。

各家族大竹樓的西北角,都有一個專供祭祀鬼神的地方。家族裡有什麼災難需要剷除,家族長便在這裡條祀沂濤。如認為本家族長消災無效,可以聘請別家族長來代替。有人生病,就認為是冒犯了鬼神,而請巫醫預卜兇吉。巫醫持刀唸咒趕鬼,或加獻祭,如將小雞、衣物等丟在中鬼的地方。有的巫醫以巫術與享藥結合治病。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刻劃記事民間創作

招路底沒有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刻竹、刻木記事。朝行一般長一、二尺,寬一、二寸。加借貨,就將一塊竹片分成兩半,刻上相同的記號以如以|表示一斤糧食,以x表示一百斤。竹片一半交債主,另一半交債戶,以便還債時核對。寨子裡有專門負責管理刻劃竹木記事、記數的人,他熟悉所刻劉記號的含義。口傳的神話與歌謠是基諾族的民間創作。有一個關於民族起源的神話說,遠古時候,大地上發生了一次洪水,淹沒了萬物,只剩下一對孿生兄妹瑪吼和瑪妞,由於神仙保佑把他們裝在一個牛皮鼓裡。後來兄妹倆結成了夫妻,他們種植了神仙所給的葫蘆子,其中一棵藤蔓延過七座山、七條河,結出了一個大葫蘆。他們打破大葫蘆,裡面走出了各種人,首先是基諾人,其次是漢人、傣人、孔格人等。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基諾族與漢族、傣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悠久而密切的關係。歌謠種類很多,有祭神歌、驅鬼歌、祝福歌、情歌以及送客歌等等。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穿耳、黑齒和文身

基諾人兩耳穿大孔,戴耳環,耳墜或填以木塞、竹管。長到十五、六歲,當他們耳孔中插上芬芳美麗的鮮花時,就標誌著可以談情說愛了。他們也喜歡用檳榔、石灰放在哩裡嚼,時間久了牙齒便逐漸變黑, 並經久不趣。基諾族流行文身, 由傣族有經驗者給以蹤糊。一般從十五、六歲即將成年時開始,有的人一生文刺數次。男女都有,女的一般只黥刺小腳部,花紋與衣服上寬闊的邊飾圖案相仿。男的臂部,腿部都有, 圖形有動物、花草基展以及日用器物等。他們認為一個人如不文身,死後就不能進鬼寨與祖先會聚一起,而只能當野鬼。

解放前基諾族的婚姻宗教和其它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