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管理高手之間,只差一個“問題解決力”

華夏基石e洞察


你與管理高手之間,只差一個“問題解決力”


我們羨慕、崇拜那些管理高手、成功人士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總能解決很多棘手的小概率的問題。好像任何事都難不倒他們。

尤其是在這個2020不平靜的開端,新冠疫情爆發,美股熔斷,國家間危機...黑天鵝到處飛,灰犀牛滿地跑,普通人的工作生活都被迫進入Hard模式。這時,擁有強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珍貴。

那麼,這種能力,是老天爺賞賜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賦嗎?

澳大利亞行為策略專家基蘭·弗拉納根與丹·格雷戈顯然不這麼認為,他們在新書《本事:應對未來世界的12項永久技能》中提供的答案令人振奮。

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充滿變化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變的事”。這些“不變的事”,包括每個人都可以習得的

能夠提升自我、加強團隊協作、提高公司治理、能夠幫助孩子發展的“永久技能”,或者說是一種夠應付未來各種情況的強大“本事”。而令人羨慕、渴盼的“問題解決力”就在這個範疇之內。

同時,基蘭和丹還在書中深刻地挖掘了這項能力的內涵:不僅能解決手頭的問題,更能從問題本身獲得啟發甚至新機遇;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帶動自己的創造力,對事物進行積極創新的改進。

世界會永遠需要能夠改進事物的人,如果能夠做到下列幾點,就能夠成為其中之一:

*以下內容摘編自《本事:應對未來世界的12項永久技能》 中國青年出版社

01

學會熱愛問題,積極主動找出問題所在

在講到問題解決力時,事實上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找到值得解決的問題。

說易行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接受的訓練和自身習慣都更傾向於忽略問題或等待他人解決。

在基蘭參與的一個領導力項目中,設有一項任務:要求那些未來領導者在自己的組織中找到一個自己有熱情想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幾個月,他們會一起明確這一問題,制定解決方案,撰寫報告,然後用簡短演講向董事會和行政領導團隊展示其解決方案。

在剛聽到這個任務時,毫無意外,大家都怨聲載道、充滿排斥。但隨著項目推進,他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因為他們認識到了尋找問題這一做法的價值所在,他們開始將問題視為展現自己作為領導者能夠為公司帶來思考的一個跳板。

參與者中有位二十幾歲的女生,她注意到公司生產的產品抵達客戶手中所需的時長不甚理想,這使她不禁疑惑 :“為什麼呢?”

通過調查,她發現產品在運出前均需通過一系列複雜而又冗長的檢查流程,其中許多步驟已陳舊過時,有些步驟是可以且應該自動化的,另外一些是可以廢棄的。

她的疑問與解決方案隨後圍繞一個關鍵問題展開,即“誰在檢查這些流程呢”?——這個問題並非因人為失誤或員工不敬業而造成,而是因為這些最初有用的檢查現已變得無關緊要了。

她的項目解決了公司的問題,方案已在全球得以採用,節約了公司大量成本,提高了客戶的滿意度,減少了銷量的流失,該項目還讓她受到了公司全球管理層的關注。

問題解決力總是能夠提升你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們都需要增強自己的這一能力。

即便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了新問題和挑戰,實際上也是件好事。

事實上,所受的限制越大,創意就越豐富。就像那些真人秀競賽節目,如果只對節目參與者說“你有一週時間和無限預算來做想做的任何事”,那就沒有什麼內在壓力,也就缺乏通過自己努力而產生的創意,這個節目也就沒什麼看頭了。

02

思考問題,而非思考陳述

考慮陳述的問題在於已事先定好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建一座橋”這一陳述與“我們如何穿過這條河呢”這一問題之間有著極大區別。

前者封鎖了其他可能性,而後者則是對各種可能性開放,即便這些可能性中有許多或許不切實際。沒有人會想要通過不切實際的想法達到自己的目的,但若你的選擇僅僅只有一個選項,那實際上就完全稱不上是選擇了。

我們需要教育我們自己、我們的團隊以及我們的子女

在解決問題時將陳述轉為提問,這能夠積極地推動我們的大腦去考慮不同的解決方案,進而發現其他方式所無法發現的聯繫。

問題會改變我們實踐的參數。


03

尋找多種答案,而不限於唯一的答案

我們在學校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尋求正確答案。然而,生活中確定性很少,複雜的問題也很少又唯一的正確答案。

我們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複雜問題和相互關聯的挑戰,使得我們培養尋找多個答案而非一個正確答案的能力變得無比重要。

沒錯,我們所面臨的任何問題會有多個解決方案。允許自己去探索不同的選項能夠緩解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所經歷的大部分的痛苦與壓力,這也使我們能夠得出原本可能錯過的結論。

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人類大腦會尋找模式,並且傾向於走捷徑。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我們就不願意再去尋找其他方案。

基蘭與丹指導了上百場各領域的創新項目後,得出經驗: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的第二個或第三個想法。

我們會承認自己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沒有那麼棒,然後便有了第二個想法。“這個想法不壞”,我們會暫時將其擱置,看看是否有比它更好的想法。然後我們產生了第三個想法,覺得與第一個想法一樣沒什麼亮點,於是,第二個想法便開始讓人覺得頗具創意。

第二個想法可能確實十分有才,但我們明顯只是稍微對比了可用的創意或手中的機會。

要想真正地有創意,產生前所未見的想法與創意,我們必須要願意付出比預期更多的努力,把想法的數量從3個增加至10個、100個,甚至10000個。

總而言之,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提升自己的創造能力,就是場數字遊戲!

04

努力做事

愛因斯坦曾說 :“我並非有多聰明,只不過花在問題上的時間比你們多罷了。”

簡言之,解決問題的秘訣就是努力,我們自己精神的惰性或許就是收穫創新果實的最大障礙。

唐·許利茲(Don Schlitz)是曾獲格萊美獎的美國鄉村音樂作曲家,被列入納什維爾作曲家名人堂(Nashville Hall of Fame)。在一次採訪中,他講到:在美國流行音樂中具有非凡地位的作曲家鮑勃·馬克迪爾(Bob McDill)告訴他 :“你每年靠靈感能創作10首歌,但你的工作是要創作至少40首能發表的歌曲。”許利茲將這點牢記在心,並因此收益頗豐。

萊德利·特維爾·格雷夫(Bradley Trevor Grieve)的書已在全球超過115個國家銷售了3000萬冊,他也十分明白創造性努力的作用 :“我對寫作一直富有激情,當我成為專業的作家後,我對自己的創作行為要求更加嚴格,這為我帶來了更多的成果,而不像原來那樣,僅僅在自己情緒來了時才進行創作。

任何地方甚至任何人都能產生好想法,但是偉大的想法往往來自不斷地進行創新思考、投入地解決手頭問題並通過調查許多不同領域積極尋找靈感的人。這並非魔法,只不過是努力而已。

要想真正地富有創意,收穫超出預期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比大多數人更加致力於努力解決問題。

除了努力與勤奮外,我們還必須願意執行。

05

“敗”得其所

你或許已經無數次聽到勵志演說家提到這個老套名言 :“沒有所謂的失敗。”

這肯定是錯誤的,失敗不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並非總是壞事!

當然,一次次重蹈覆轍的失敗絕對不是好事,這種情況就是敗得很糟糕——沒有吸取教訓,沒有改變,甚至不願嘗試新事物實踐新的策略。

與之相反,科學家們一般都會將其失敗案例歸檔標註,這樣一來其他人便更容易找到這些案例並從中學習。

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思考方式,“敗”得其所。不要將失敗視為結局,而是將其視為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這點十分有效,失敗只是一個待解決的新問題。雖然這令人失望,但這確實符合我們認為創新是不斷進行和反覆的過程這一觀點,系統、設計或應用中的某個失敗可能會成為創新過程的下一步靈感來源。

創新要求不斷調整,承認失敗,並且嘗試新的方式。

要“敗”得其所,我們必須要接納所有的失敗,以便從中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