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中方思維,以系統為出發,事物存在於系統中,因系統或參照物的不同,此物可為上,下,左,右,裡,外,陰,陽,大,小,美,醜,強,弱,真,假,早,晚,快,慢等。在中國思維中,事物的性質取決於語境。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以實而變,變化多端,這樣符合實際,不會脫離現實,知系統的運轉規律就可知個體的未來,但因變化所以無固定的標準,使不知系統的個體無法遵循,陷入盲目和混亂。給人以靈活,溫暖,變通之感。

西方思維中,為了邏輯基礎的堅實,長從堅信不疑的個體出發,當只有個體或一個個體時,因為評價的需要,為了認識和行為的方便和統一,設定一個非現實的絕對作為參照,通過這個絕對,萬物性質得以固定,因此萬物皆可皆可評價比較。此絕對為先天的存在,不以人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任何行為事物在任何時間都可遵循,且是堅信不疑的來源,作為行為的出發和基礎。此絕對可為神,可為法,可為理念。正因為絕對的先天性,所以往往脫離環境,不符合現實。給人以生硬,冰冷,固執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