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本土与外来之争》讲座纪要

《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本土与外来之争》讲座纪要

2019年6月11日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39场在文华楼东区1106室举办,主题为《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本土与外来之争》,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武麟教授主持,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周书灿教授主讲,来自我院和首都各高校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周书灿教授为当代著名先秦史专家,现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先秦史、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学术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研究》两项,出版学术著作《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等,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入选2006-2015历史学核心作者TOP10。

讲座伊始,周书灿教授开明宗义,指出讲座的主题是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中西之争。本次讲座脉络清晰,周教授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中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争论进行系统梳理与讲解,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20世纪以前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在这一部分,周教授指出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本土一系起源说”与“西学中源说”两种,经过中西方学者激烈的争论,最终中西文化同源说和中国民族文化本土说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但二者都有待于田野考古资料的补充完善。

二、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文化外来说的流传与来自学术界的批判。在这一部分中,周教授指出,关于中国民族文化外来的学说主要包括拉克伯里的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安特生的仰韶文化西来说、毕士博的中国民族文化外来多元论三种,这三种学说都遭到了中国学者的质疑与批判,但周教授认为,这三种学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文化史上的影响依旧存在。

三、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族文化本土起源说的重构。在这一部分,周教授指出主要存在三种学说,顾颉刚打破中国上古民族一系说,提出“戎夏一源说”;“夷夏东西说”与龙山、仰韶东西二元对立学说;这两种学说后来逐渐被学术界摒弃。第三种是蒙文通、徐旭生的上古民族文化三系说与中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说,周教授认为蒙、徐二人的学说各有独到的学术价值,但均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

四、中国文明起源黄河流域中心说到多元一体说的理论演变。周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连续说的确立与混合文化说、龙山仰韶东西二元对立说的终结,中国文明起源黄河流域中心说的提出及完善,多元论的“条块”说、“满天星斗”说的流行及来自黄河流域中心说者的回击与反驳,黄河流域中心说与“满天星斗”说争论的症结及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说的高层次理论突破等内容,清晰、严谨地阐明从黄河流域中心说到多元一体说的演变过程。

五、20世纪后半期中国民族文化外来说的基本走向。周教授主要讲解海涅·戈尔登的西来文化三次波动假说,列·谢·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明起源外因论和梯阶传播假说,蒲立本的语言比较及由对印欧、汉族同源说论证转向汉藏、印欧文化间联系的考察等内容。

最后,周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指出在21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于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理论的学术论争,不再是外来说与本土说的相互对垒,而是开始重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讲座结束后,周教授与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对大家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解答,使同学们对中国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本土与外来之争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周书灿教授通过严谨的论证逻辑,条理分明地为同学们讲解了中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学说,拓宽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在座师生深受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