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在廣州生活的第五年,家裡物件有增無減,繁雜之感讓人喘不過氣來,就像人事物一樣,堆積著,看著心煩意亂。

某夜點了一篇斷舍離的文章之後,大數據很貼心的為我推送了無數篇斷舍離的文章,成功讓我審視自己的居住環境,直面斷舍離。


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以往一說到斷舍離,我的第一想法就是趕緊扔扔扔,把桌子上、櫃子裡那些封塵的物件都扔掉了,收拾一番,把櫃子裡面的東西都搬出來,又裝回去,兩三個小時下來,幾大袋“廢物”。可站在房內環視一週,一點兒勝利感都沒有,家裡東西還是很多,跟沒有收拾前相差無幾。

跟朋友說起斷舍離,她哭笑不得,“別再提斷舍離了”。原來之前她看到網上有檔綜藝節目提到斷舍離,看完之後她大受刺激及鼓舞,一股氣扔了許多東西。“扔掉一時爽,爽完現在一個個都要重新買,根本斷不掉。”

那一直被鼓吹的“斷舍離”到底是什麼呢?

於是,我搬出了《斷舍離》這本書來看,看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說要斷舍離,其實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絕大多數的人的斷舍離只是在扔東西

斷舍離這個詞聽起來很有迷惑性,它是一個綜合體,斷舍離,對生活無用之物的捨棄。它也是一個單體,斷-舍-離,斷掉、捨棄、分開。而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所做到的斷舍離,要不是就扔東西,要不就只是在做重複的收納工作。

斷舍離有兩大誤區。

一是以為斷舍離就是簡單的扔扔扔;

二是以為斷舍離就是收納。

可事實上,斷舍離並不是扔東西,也不是收納。

在《斷舍離》一書中談到,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

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它並非以把房間弄乾淨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

收納術,基本上來說就是加法解決法,是把不斷增加增加再增加的東西都打包收起來,隨著物品越來越多,收納空間也就跟著越來越多,需要不停地增設新的收納空間,然後物品繼續增多,如此連鎖循環。但以斷舍離的觀點看,花時間收納不需要的東西,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收納是偽需求,很多時候,就是暫時性的整齊,更多時候,是增加了空間的雜亂。

例如我買的包包收納袋(已扔掉),一個收納袋可以放十個包包左右,但是它佔據的是十二個包包的位置啊。

我買的內褲收納盒(已扔掉),它會讓內褲佔據超三分之一的位置。

如果要開始斷舍離,是要認清自己是要收納還是要斷舍離,弄混了,做的就是無用功。


沉迷過去,恐懼未來,是無法斷舍離的

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直面屋內的物件時,才會發現斷舍離真的太難了,就像要割棄一個人那麼難。

人是無情的,可物是長情的。大多物件,從跟你的那一刻,就認定你了。

比如兒童節送給自己的公仔。

比如取悅自己的口紅。

比如買來卻一次都沒穿的白色裙子。

比如容易崴腳的八釐米高跟鞋。


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要跟這些物件告別,心情毫不遜於跟喜歡的人告別。

但是,我們真的跟這些物件分不開嗎,我們真的要靠這些物件囤積著帶來的安全感而活著嗎?

我們對物件的不捨,更多是我們沒有勇氣走向未來,沉迷於以往不能自拔

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前兒看到一句話,“炫耀自己的過去,就是如今你不再有進步的證據”。

我們割捨不斷事物,其實也是證明我們打從心底不接受未來會更好,沉溺過去。

所以,但當我們站在物件面前,重新審視與物件之間的關係,開始斷,我們才可以舍離。


直面自己,才能做到斷舍離

斷舍離的第一步,應該就是審視與物件的關係。

這件物件對我們來說,還有用嗎?我們還需要它嗎?真的需要到它嗎?

審視之後,要是覺得物件“無用”,那大可以跟它說句謝謝,然後帶出門扔掉。


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可說起來容易,審視起來,就知道有多難了。每挑起一件物件,總會覺得都是有用的。

比如高中時的充電臺燈,可能有天沒電了,還能拯救一個夜晚。可是啊,這個檯燈已經八年沒用過了,未來十年,它可能仍躺在角落擠滿灰塵。

那這個時候,就要做出選擇了,是扔掉,還是送給人呢?無論如何,請做出選擇。

為什麼說斷舍離難呢,因為在審視物件時,還要做選擇,做選擇對於很多人來說,太難了。很多時候,我們隨遇而安,爭做大多數,就是因為我們厭惡/害怕做選擇。

可是,斷舍離,最重要就是審視+選擇,然後做個了斷。物件的斷舍離如此,感情上的斷舍離也不是如此,我們重複沉迷於毫無結果的感情,隔斷不了,也就是自己不認清事實,沒有勇氣下定決心來個決斷。

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斷舍離之後,剩下的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那天說到斷舍離,有友鄰說,自己還沒到斷舍離的時候,因為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後來真正接觸到斷舍離,慢慢發現,我們應該是在斷舍離中找到自己的風格,而不是找到自己的風格之後再進行斷舍離。

我可不敢打包票說斷舍離是非常正常的生活方式,但起碼它最近確實影響到我的生活以及消費習慣。

打個比方

在斷方面

我在購物時要再三考慮,不再受商家的“誘惑”,第二件半折不再吸引我。看到促銷的活動,也不會一腦子發熱,買一大堆紙巾囤在家裡。依照我這幾年的購物經驗,超市幾乎每週每天都會有活動,所以根本不會存在今天不買,明天吃虧的現象。每次去購物,都會切實考慮,買必需的物件,那些“好像可能會用到”的物件,都不會列入購物清單裡面。就如《斷舍離》中談到,

所有需要考慮的東西就可以捨棄

在舍方面

我收拾掉家中許多“無用”之物,減輕了自己的心理負擔。以前看著這些“無用”之物,覺得沒有再用的地方,但就是捨不得扔掉,所以,一直囤積著,導致家裡總是看起來雜亂的。而工作上也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工作無關緊要,但就是佔據自己的工作時間,果斷來個了結,給自己減負。

在離方面

這個方面,我覺得是長久且受用的觀念,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不要什麼東西。很多東西,雖然喜歡,但是已經不適用了,那就跟它說再見吧。就如穿舊的衣服,就像脫漆的皮鞋,就像劣質的香水。


你的斷舍離,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了


以前我很牴觸“斷舍離”這個概念,主要是風太大了,吹得像神丹妙藥似的。但是如今深入瞭解,發現斷舍離,它更多是給你一個想法,怎麼實踐都是根據每個人不同而決定的。

就像看完《斷舍離》整本書,只需要知道,所謂的斷舍離,就是直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不要受鼓吹而接受過度無用的物件。你所斷舍離的物件,你所擁有的東西,都將代表著你是什麼樣子的人。你不需要符號化所有事物,你要從自身出發,而不是讓別人告訴你,你需要什麼。

你要知道你是什麼樣子的人,你最需要的東西。

你要是學會跟自己的物件相處,也將會學會怎麼跟人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