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戰“疫”故事

2月17日,迎著朝陽,帶著微笑,18歲的貴州女孩小彭在懷化成功治癒新冠肺炎,生命之花繼續綻放。小彭是一名貴州籍導遊,遊覽過許多山水名勝。她深情地說:“印象最深的一道風景,在湖南、在懷化。”

出院當日,小彭向前來送別的醫務人員鞠躬致謝,飽含淚水地說:“湖南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湖南就是我的第二故鄉。”鮮有人知的是,在搶救小彭生命的接力賽中,新晃人民醫院跑好了“第一棒”、傳好了“第一棒”。

鼠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戰“疫”打響。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牽動著新晃人民的神經,全縣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該縣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縣人民醫院。疫情考驗著新晃人民,更在考驗著這所有85年曆史的老院。堅守人道,維護醫道,新晃人民醫院用實際行動做出最好的回答。

紛紛請纓“我先上”

早在1月初,武漢疫情信息就引起了有著37年從醫經驗、並在縣防疫部門工作多年的新晃人民醫院院長楊世炎高度警覺。根據有關媒介報道,“不明原因肺炎”由冠狀病毒感染所致,2003年猖獗一時的“SARS”病毒也屬於冠狀病毒,將兩者聯繫到一起,楊世炎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

1月20日,在全院中層以上幹部週會上,楊世炎對醫院的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和安排。該院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和救治專家組迅速成立,救治方案很快制定,隔離病房、防疫物資及時準備。1月23日23時,湖南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新晃人民醫院贏得了主動,為接下來的戰鬥打下了堅實基礎。

疫情就是命令,戰鬥號角吹響。“我是黨員,我先上。”該院的黨員醫護人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紛紛請纓參戰。“不懼艱險,不畏生死。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請戰書上,88名醫護人員摁下的手印,至今鮮紅奪目。該院救治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周志鷹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近1個月未回家。想起家中73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母親,周志鷹潸然淚下:“作為醫生,疫情面前,我必須挺身而出。”

該院康復科主任曾冬雲,作為醫院抗疫前線臨時黨支部書記,從收治術後病人的“後方”,主動請纓到接觸發熱病人的“一線”,負責24小時發熱門診的醫療和管理工作,用行動擦亮胸前的“黨徽”。年輕黨員楊煉年前休假回家,聽說不少同事上了“前線”,她毅然放棄休假,加入了抗疫隊伍。非常時期,深夜接診病人是常事。楊煉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只有一句:“我不累!”

2月8日晚,該院接上級通知,迅速抽調5名護理人員組成新晃首批醫療隊,馳援懷化抗擊新冠肺炎的“前沿”陣地——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楊孟君是其中之一,臨行前,她激動地向院領導說:“一定不辱使命,堅決完成任務。”

共同心聲“留下來”

雖然地處湖南西陲的侗鄉小城,始建於1935年的新晃人民醫院,歷經85年風雨,現已發展成為懷化市及周邊地區一流的縣級醫院,服務湘黔邊界7縣(市、區)200餘萬人口,在湘黔邊界享有一定聲譽。很多貴州籍群眾紛紛慕名前來看病,已是多年來的歷史沿襲。

4月15日,在該院住院部二區三樓的隔離病區,早已是人去房空。在8病室中,一張病床上鋪著乾淨整潔的被褥。當初,在這張病床上,該院醫護人員奮力搶救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小彭的戰鬥,讓感染科護士長吳豔記憶猶新。

1月22日下午,該院收治了首例新冠肺炎病例——18歲的貴州籍在湖北當導遊的小彭。疫情防控阻擊戰驟然打響。當天,持續高燒、咳嗽的小彭來到該院就診,醫院發熱門診結合小彭的病史和出行軌跡,高度懷疑其為新冠肺炎感染者,立即將情況上報醫院新冠肺炎專家組。

怎麼辦?患者是貴州人,到底收不收?為了患者能及時得到救治,為了儘可能減少病毒的傳播,專家組異口同聲地說“留下來”。最終,小彭被收入醫院感染科隔離病房進行治療,同時醫院對小彭的情況進行上報。

1月24日,小彭被確診為感染新冠肺炎。醫院按照救治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救治工作,醫療、護理、院感、後勤等各工作小組各司其職。1月25日,小彭病情發生變化,新晃人民醫院兩次主動邀請市疫情防控專家組來院會診。1月27日凌晨,小彭被迅速轉至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進一步搶救。

2月17日,小彭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治癒出院,18歲的生命之花繼續綻放。在挽救這個年輕生命的接力賽中,新晃人民醫院跑好了“第一棒”、傳好了“第一棒”。

危急時刻“讓我來”

楊群是新晃人民醫院感染科的一名護士。疫情來臨時,她主動請纓,成為醫院衝到最前線的醫務人員。

1月26日,確診患者小彭突然出現危急情況,需要馬上靜脈注射急救藥物,楊群按照醫囑,快速準備實施注射。由於氣溫低,護目鏡起霧,加上病人太胖,楊群一時無法準確找到血管。她十分焦急地向護士長吳豔求助:“我的護目鏡起霧了,看不清血管。”

吳豔馬上奔過來,接過注射器,可她摸索了半天,也無法找到病人的血管,不由得焦急地說:“為病人打了半輩子針,沒見過血管這麼難找的。”沒一會兒,吳豔的護目鏡也起霧了。此時,病人的情況變得愈加危急。“讓我來!”突然,楊群果斷摘下影響視線的防護面罩,迅速在小彭足背部找到一條突出的靜脈血管,精準地扎入細小的針頭,成功了!一系列的搶救措施迅速實施,小彭的生命體徵趨向平穩。

病人得救了,楊群卻被感染了。兩天後她發病,於1月31日住進醫院,2月1日被確診,好在治療及時,2月16日,楊群治癒出院。同事問楊群:“當初你後悔那樣做嗎?”楊群堅定地說:“當時,我只想著救她的命,無怨無悔。”

20釐米大概是一支鉛筆的長度,對於小彭和為其氣管插管的萬春華醫生來說,卻是彼此性命攸關的20釐米。萬春華是新晃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業務骨幹,他最先參與了小彭的治療與搶救。“當時,我和她面對面,頭部距離非常近,被傳染的可能性極大。”回想起給小彭實施插管的情景,萬春華仍感千鈞之重。

1月27日凌晨,小彭的病情再次惡化,生命垂危,此時必須進行氣管插管。對於醫生來說,氣管插管術是最危險的操作之一。氣道開放,大量飛沫及氣溶膠會迅速噴出,這恰恰是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面對危險,萬春華站了出來:“讓我一個人去,少一個人就少一個被感染的可能。”做好防護後,萬春華義無反顧地走進小彭所在的隔離病房。憑藉多年的臨床經驗、嫻熟的插管技巧,2分鐘後,萬春華成功完成插管術,把一隻腳已經踏入“鬼門關”的小彭拉了回來。如今,防疫形勢持續向好,新晃人民醫院的各項工作也早已如常開展,但疫情仍未結束,該院依舊嚴陣以待,“兵不卸甲、馬未解鞍”。(李夏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