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當談到文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腦中有很多個答案!因為有很多人在不斷問我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讀文學,文學的意義是什麼!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一直不斷思考,也在不斷更新。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生命

以前的答案:文學是修身養性。

一談到文學,中國人就會想起《紅樓夢》,就像英國人會想起《傲慢與偏見》,美國人會想起《飄》;再往上追溯,中國人會提起《詩經》,日本人會提起《萬葉集》,希臘人會提起《荷馬史詩》。

這些文學作品,都是最經典,也即最有價值的精神遺產。與其說是一部文學作品,不如說集中了一個時代,或者幾個時代的藝術精華。《紅樓夢》的閱讀者,在最初被這個悲劇愛情所吸引;繼而深入到個性與自由;再深入到家與國,個體與時代。除此之外,每一位讀者,每一個興趣愛好者,都能在《紅樓夢》中尋找到自己的“目標”:詩詞愛好者絕不會空手而歸;時尚達人也會獲得無限靈感;美食家更是找到了素材寶庫;沉迷愛情中的痴男怨女也會找到自己的“影子”……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紅樓夢》

當文學擴大到藝術領域,我們就要談藝術的價值——因為現在是一個言必談“價值”的時代。但我們欣賞這些藝術,幾乎不能直接給我們帶來價值。所以相比“網紅”的紅紅火火,那些低頭研究的專家們,顯得淡然而寂寥。相比演唱會的一票難求,藝術展的寥寥幾人也讓人會產生懷疑。

可是,如果沒有這些藝術的存在,人類精神的歸宿何處?

或許,這沒有答案!

那我們來看看,文學書中的藝術,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精神歸宿!

我們在魯迅的文學作品中,感受到一種堅韌對民族的推力;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體會到日本文化的精神歸宿;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感悟到生命和存在的力量。在《傲慢與偏見》中,我們懂得了獨立自由的價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驚歎上帝與個人的力量;在《邊城》中,誠服於心靈對“真善美”的嚮往……

可是,這些答案,似乎並不是人們想要的。

就像王小波在《懷疑三部曲》後記中所言:作者不能太笨,讀者不能太笨。所以,隨著閱讀的不斷積累,我一直在探尋,探尋一個能讓我顯得不太笨的答案。

後來的答案,文學是月亮,喚起我們的嚮往!

一個只讀文學的人,很難遇到一個廣闊的讀書圈。所以我也在不斷嘗試走出“舒適圈”,開始閱讀工具書。

從以前的閱讀,99%是文學書,到開始嘗試文學書和工具書閱讀比例1:1,我感受到了工具書的力量。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筆記《文學的意義》

《時間管理幸福學》這本書,讓我找到了可以具化的“幸福”含義,也由此引發了我的“幸福閱讀法”靈感。

《躍遷》告訴我關於一個人的成長,方向和方法同樣重要;站隊選擇和個人努力同樣重要。

《超級保姆的育兒寶典》向我展示了,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可控”。

《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讓我明白,相比於財富本身,獲得財富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

嘗得了工具書的“甜頭”之後,甚至一度,有一個月只讀了一本文學書,其他書籍都是工具書。但隨後,我感受到了我自己的浮躁,內心有一股力量即將要噴薄而出:開始喜歡“出名要趁早”這句話,開始想如何才能變現……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筆記

但現實卻告訴我,作為全職媽媽,無力分身,於是內心就開始有痛苦與糾結:既想去爭取個人的明媚,又不想放下孩子。就在我猶豫又不知如何前行時,文學書再次把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個人之於歷史的渺小:做好當下,其餘的,交給時間和歷史。

在老舍的作品中,我體會到了信仰力量的強大:以己之心,無問東西。

在汪曾琪的作品中,更是學會了一種釋然:即為芸芸大眾,學會怡然自得。

而《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更是詮釋了生存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歸宿又是什麼!主人公為了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人到中年,放下家庭,放下銀行的工作,隻身一人,去流浪,去追逐夢想。拋開道德層面(這個部分應該由更專業的人來談),僅從藝術和個人的角度來看,如果這一生,主人公沒有去追逐夢想,那麼,他接下來的人生,將是“行屍走肉”,如同眼中看到的“白骨”。

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個人被世俗禁錮太久,勢必會“報復式”探尋自我。就像這個故事的原型,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如果沒有他的為藝術而出走,關於藝術中的“自我”認知覺醒,還需要更長一段路。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月亮與六便士》

在高更所有的個人貢獻當中,我最認可的的一個觀點,來自他自己對繪畫的表述:繪畫的本質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而藝術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種生活方式。

所以,月亮是什麼?

這讓我想起一個哈佛大學教授的一個典故:正在上課的他突然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教授心裡一震,拋下課本,說道:對不起,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文學書就是能讓我們有感知生活中“布穀鳥”的聲音的時刻,有體會月亮美的時刻。

“月亮”不是高不可攀的遠方和高處,而是我們的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就像近年的房屋改造風中,有一個主題深得大眾喜歡——“租來的房也可以有詩和遠方”。這讓我想起曾經的“快女”黃雅莉,傾其所有,改造了一個移動舞臺,自己的家是一個租來的房子,可是這個出租房,比多少買來的房子,更有家的味道。因為黃雅莉知道自己想要的“月亮”是什麼,也知道月亮對自己的意義。


但這並不是說,“六便士”不重要。

沒有“六便士”,就沒有我們的當下。因為我們是人,首先要有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才能去談遠方和將來。這就是為什麼並不鼓勵所有人,在不確定自己的天賦所在或者夢想方向時:放下一切去追夢,很可能在窮困潦倒中,還沒等到實現夢想的那一天,就已經灰飛煙滅;也有可能在屢遭挫敗之後,失去夢想的能力,就像駱駝祥子。當知道小福子死亡消息後,祥子就沒了向上的慾望,從“勞動人民”代表的勤勞祥子,變成了頹廢的祥子——得過且過。

所以,工具書是告訴我們技巧和方法,而文學書是讓我們看到遠方和希望。

當然,《月亮與六便士》的回答,對不同人,還是會有不同困惑:畢竟月亮雖然美,但只在黑夜中能看到;而對某些人來說,月亮並不代表美。所以,我又開始了繼續探索。

現在的答案,文學告訴我們生存的意義!

認識我的小夥伴都知道,這兩年我開始迷上了沈從文。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筆記《浪漫沈從文》

而喜歡沈從文的原因在於,他的作品,總能給人一種“向善”的力量,讓人相信美好是存在的,是真實存在的。就好像歷經生活酸甜苦辣的人,會特別喜歡“大團圓”一樣;沈從文的作品,會讓人在現實的疲憊中,褪去那層浮躁,開始探尋自我,以及靠近心中的那一份善。而這些理解,已經包含了前面兩個部分中,關於“文學”的答案。

當我閱讀完《文學的意義》這本書,我找到了探尋文學書的新答案:文學是告訴我們為何而生的,以及人類生存的意義。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文學的意義》

就像工具書,他擅長告訴我們各種方式和方法,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解決問題,更好尋找生活的方式。如果一個人想要獲得財富,有《小狗錢錢》《富爸爸》這樣淺顯易懂的書籍,也有《聰明的投資者》《窮查理寶典》這樣的書籍,給我們指引方向。同樣,一位想要成為作家的人,可以通過《大師們的寫作課》《成為作家》《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這樣的書籍中,獲得寫作的技能,從而探尋到寫作的底層邏輯。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筆記《小狗錢錢》

而文學書呢,我們或許不能從中直接找到這些技能和方法,但文學書,大多帶著先知的經驗,以及人類的無意識。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多愁善感時,會用“林妹妹”來形容。當我們談論相愛的人終不能成眷屬時,會用“梁祝”或者“羅密歐與朱麗葉”來代替。這就是文學書的魅力。

但文學書的魅力,遠遠不僅如此。我們在閱讀餘秋雨的《行者無疆》中,觸摸到歷史的厚度與深度,感知到生命與存在的價值,體會到生活和生存的差別,以及懂得一個人的價值判斷,有多少種維度。在沈從文的《長河》中,我們能感知到時間的源源前進動力,以及在面對個人得失的時候,能夠開始考慮個人與歷史,個體與集體的力量對比。在魯迅的《野草》中,感受到一種生命力的倔強,以及那裡給我們展示的人間百態的畫本。


為什麼要讀文學? 我的三個階段的思考,逐步觸摸到文學的真諦!

沈從文書摘

突然間,我發現,這些書,都在以不同方式,向我們展示人生有多少種姿態,以及我們選擇的那種方式,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就像一個人面臨多種選擇時,文學書給他演示了不同的道路風景,從而幫助他更好地作出判斷。這就是沈從文一直推崇“向善”力量的原因——從善如流,或許是他最希望人們去做的選擇。而這些,不僅讓我們在閱讀中,獲得一種審美,一種關於自我與生命的審美,同時也有一種對生命的啟迪和意義探尋。

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文學。當我們藉助工具書,低頭忙於工作和生活時,周旋於道與義時,文學書告訴我們,生活不止苟且和雞毛,還有詩與遠方,這就是沈從文的“向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