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陳傳席,博士,江蘇睢寧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特殊貢獻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來源:陳傳席文集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中外學畫者,莫不從臨摹開始,(開始出於興趣,塗鴉階段不算),畢加索不也是從臨摹文藝復興時代的名作開始的嗎?但中國畫在臨摹上應下更大的功夫。據說有一個學校美術系主任把學國畫的一班學生分為兩部分。天賦素質水平本來都相當,其中一部分學生從寫生學起,三年基本不臨摹。另一部分學生三年全部臨摹,基本不寫生。結果到第四年,以臨摹為主的學生造型能力、筆墨功夫、創作能力大大超過以寫生為主的學生。因為寫生所能學到的內容,在臨摹中都能學到。寫生主要練造型,尤其是捕捉人物等的動態造型。但臨摹中也學到了造型,而且是經過名家提煉、概括、加工過的造型。掌握了這種造型能力(包括解剖關係),不去寫生,自己杜撰都可以。但臨摹所學到的筆墨線條構圖等能力,寫生者就沒有。我的看法,先臨摹,把繪畫上的基本因素都掌握了,再去寫生,這就成了畫家。若先寫生,再臨摹,便事倍功半。先臨摹,後寫生,事半功倍。學習傳統,更需要臨摹。但臨摹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臨摹。這“理解”非多讀書多研究不可。一生沒經大師指點的人是不能成為大師的。研究大師、理解大師的作品,也就是變相的經大師指點。因此,研究美術史,研究畫論、畫理就是成為大師的捷徑。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世界上有懂而不能的,沒有不懂而能的。有很多人(絕大多數)畫了一輩子畫,其實不懂畫。儘管他(她)十分刻苦、十分努力,日夜不停地畫,畫到八十、九十歲,有可能越畫越差。猶如學打拳,你不按嚴格的套路練,而且不理解,只是亂打亂伸,練一輩子也不會打拳。懂、理解,就要研究,就要讀書。當然,讀書更大的作用是增加修養,修養學識是更關鍵的。你懂了技法,修養不高,作畫的境界不高,格調不高,仍然沒用。“腹有詩書氣自華”。繪畫又是自我表現,你的氣質、修養、學識,胸懷也都在你的畫中表現出來。所以,讀書的作用非同小可。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人重視修養,又過於輕視技巧。雖然是九和一的關係,但若沒有這一,也完全不行。錢鍾書修養高,他的書法並不高。原因就是他沒有認真掌握書寫的技法。技法到一定高度也靠學問。新的技法還要反覆試驗,還要反覆體會。什麼叫“一波三折”,什麼叫彈性線條,什麼叫平、留、園、重、變,什麼叫淡,什麼叫散,什麼叫靜美,什麼叫動美等等。這都必須靜下來體會、弄懂。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還有“幼功”(童子功)問題。作畫沒有“幼功”可以,從五十歲、六十歲開始作畫都行。但作畫的繪畫性之外基本功,必須很早就具備。比如書法,最好有點幼功。詩、文更需要幼功。各種風格中的畫,還是傳統一路難,也以傳統一路最耐看。我曾寫過《花樣和風格》,很多人出點新花樣,半年、幾個月,乃至幾天都可以。但創造新的風格是一輩子的事,這問題當另論。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還有“理性”和“激情”問題。學畫要理性,但通畫理的人如果被畫理所束,也畫不好畫。先懂畫理畫論,練好基本功,創作時置畫理於度外,一任激情流露。有人說“畫貴有誤筆”。“誤筆”往往是隨意或激情所致,有時可能是敗筆,有時可能是最佳之筆。太理性的人是不能創造出新奇之作的,但可以把成法舊法深入。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我本人這幾年畫畫多變完整為破碎。以前下筆求整,長線闊墨。現在把完整打碎,又把破碎整合。這是從元明清直至黃賓虹的畫中得到的啟示。長線變短線,短線變點,點的運動軌跡就是線,由點變短線再變長線。寫意畫線太長太闊,易死板,不易變化,更不易生動。點和短線,每一筆都有很自然的變化,易生動,易見精神。古人書畫講究淡、散。破碎最易淡、散。中國畫是在統一中見豐富,西洋油畫是在色彩豐富中求統一。破碎易豐富,但也要把破碎統一,這就要靠修養和悟性了。

畫畫的問題很多,這篇短文不能盡談。讀者可以參看我的一系列文章,或參看我的書《六朝畫論研究》《中國山水畫史》《陳傳席文集》(九卷本)《畫壇點將錄》《悔晚齋臆語》等書中講得更清楚。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陳傳席:我學畫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