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回憶那些伴我們度過夏天的聲音-----黃佐鴻

童年的記憶中,在炎熱的夏日裡,鳥叫蛙鳴、知了聲聲、昆蟲的吟唱,從白天到夜晚,交織奏響,不絕於耳。這些專屬於夏天的聲音,伴我們度過了酷熱漫長的夏天,伴我們度過了歡快而純真的童年時光,永遠留在了我們的生命裡。流年似水,讓我們細數那些夏日裡熟悉的聲音,回味那難忘的往日情懷。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杜鵑啼鳴


【原創】回憶那些伴我們度過夏天的聲音-----黃佐鴻

杜鵑又叫杜宇、子規、催歸。它總是朝著北方鳴叫,六、七月鳴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所以叫杜鵑啼歸。每到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即“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的叫聲,綿遠,悠長,含著無盡的悲傷。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悽切,所以人們藉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宋人賀鑄《憶秦娥》中有:“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意為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裡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宋人王令“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因為杜鵑的叫聲悽慘、哀婉、悲涼,根據地域和人們心境的不同,賦予的含意也不盡相同。遊子思鄉理解為“不如歸去”;單身的人理解為“光棍好苦;忙碌的農人理解為”“快快割谷”;而粵語地區是“家婆打我”;客家話地區是“滑哥煲粥”。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蛙聲陣陣


【原創】回憶那些伴我們度過夏天的聲音-----黃佐鴻


青蛙是名符其實的歌唱家。它最愛在夏天的雨天放聲歌唱,炎熱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叢裡,偶爾喊幾聲,時間也很短。如果有一隻叫,旁邊的也會隨著叫幾聲,好像在對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歡的時候,是在大雨過後。每當這時,先是東幾句,西幾句,清晰可數,似在試探動靜。緊接著,便匯聚成片,就會有幾十只甚至上百隻青蛙“呱呱——呱呱”地叫個沒完,那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

細細辨聽,蛙鳴其實非常紛繁多樣。有唧唧呱,也有閣閣閣閣,還有唧咕唧咕,閣呱閣呱,咣咚咣咚等等,或獨奏,或合唱,或粗吭,或清越,都沉雄嘹亮,澄澈明朗,疏密有致,意趣天成。在古老的農業國度,蛙是益蟲,又是祥物。古人曾築廟祭之,做詩頌之。宋人趙師秀《有約》一詩中,有“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之句,辛棄疾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寥寥數語,不僅是在詠誦蛙聲,更是在表達一種真誠的祈願,一份對土地和農事的深廣而善良的關懷,這種關懷,正是詩人道義和良知的體現,也是那兩句簡潔的詩句流傳至今的根本原由。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知了聲聲


【原創】回憶那些伴我們度過夏天的聲音-----黃佐鴻

蟬,也叫知了。是夏天自然裡的通俗歌手。炎炎的夏日,山巒上、田野裡、公路邊、衚衕裡,只要有樹的地方,就有蟬不停的叫聲,叫的是鄉村小調和莊稼禾苗將會豐收的美景,叫的是季節充滿盎然蓬勃的生命活力,也似乎好在告訴人們它歡樂這的生命與自然共存。在放學的小道上,在寬廣的稻田裡,在小河邊的柳樹上……夏蟬,總是用它嘹亮的歌唱聲吸引著我們,“知……了……知……了……”不知疲倦的叫聲,使得本就炎熱的夏天愈發熱鬧。天越是熱,蟬就叫得越歡,高低音交織,此起彼伏,你唱我和,那簡直是在開一場熱鬧的大合唱。童年的夏日裡,鳴蟬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讓我們打發那一個個漫長的夏天。據說,夏蟬一生只有七天七夜的生命,這七天當中它拼命地叫,叫完就死了,新的夏蟬又從泥土裡爬到樹上繼續鳴叫,天越熱,夏蟬鳴叫的時間就越長,直到真正的秋天到來。“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在《唐詩別裁》中,夏蟬被描繪成立身高潔的翩翩君子,與那些庸庸碌碌活著的人相比,夏蟬活得是多麼壯烈,它何嘗不是一位品行端正的君子!蟬的生命雖很短暫,它的生命僅有一季,而即便它短暫的生命也在盡情謳歌著自然的美麗。

“蟈蟈叫,夏天到”---蟈蟈吟唱


【原創】回憶那些伴我們度過夏天的聲音-----黃佐鴻

蟈蟈也叫螽斯,又稱哥哥,是鳴蟲之首,也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夏日炎炎,蟈蟈常引吭高歌,鏗鏘有力。天氣越熱,叫得越歡。諺語說:“蟈蟈叫,夏天到”。在我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

蟈蟈經常出現在原野、灌木叢、矮林間,它們常隱伏於草叢或植物莖稈上,在田間地頭經常遇見。他們身體的形狀跟螞蚱差不多,碧綠的身子,修長的大腿,凸起的眼睛,長長的觸鬚,兩片透明的羽翼微微振動,相互摩擦便發出美妙的聲音,聽起來清脆悅耳。如果是一大片蟈蟈齊鳴合唱,那氣勢給人的感覺就像勁風穿越林梢,密雨灑落梧桐,急急切切、高高亢亢,猶如一下回到了鄉村家園,那份舒心那份愜意真是讓人難以溢於言表。因為蟈蟈有動聽迷人的叫聲,不僅是農村孩子們的寵物。城裡的孩子也喜歡,於是每到夏天,街巷裡面就會有叫賣蟈蟈的人,他們擔著扁擔,扁擔兩頭是象座小山一樣的蟈蟈籠子。那時候,城裡的孩子養一隻碧綠的蟈蟈,餵它吃瓜果蔬菜,燥熱的時候聽著它叫,是夏天特有的一種稀罕而且快樂的事情。

“隔籬嬌語絡絲娘”---紡織娘鳴奏


【原創】回憶那些伴我們度過夏天的聲音-----黃佐鴻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蘇軾在《浣溪沙》詞中的絡絲娘,就是紡織娘。關於紡織娘,還有一個憂傷的傳說。在遠古時候,一對青梅竹馬的男女青年,結婚剛剛三天,丈夫就被徵調服役開往邊關去了。美麗賢淑的妻子苦苦思念丈夫的心情愈加迫切,為排解這難耐的孤獨憂傷,一到晚上就開始紡織起布匹來,紡啊,紡啊,多少個寒暑易節,始終不見心上人回來的蹤影。後來她孤身一人千里尋夫,歷盡千難萬險來到塞外邊關,才知道自己的最愛在七年前就以身殉國了!這個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靂,她的心碎了,但她沒有絕望,她回到家中為自己的最愛一生一世守著貞節!天天耕作夜夜紡織,悽悽慘慘慼戚的機杼聲在寧靜的山村裡徹響夜空。由於整日鬱鬱寡歡,最終積勞成疾。三十六歲時,憂鬱而終,追隨丈夫的陰魂而去。死後,村子裡每到夏秋時節的夜晚,就有許多紡織娘在紡紗織布,延續她的未遂心願,志願者越來越多,在一個又一個的山村裡普及開來……當紡織娘們的機杼聲一響,自然界其它蟲子的鳴叫便被此起彼伏的織機聲湮沒無聞。知道了這個故事,再聽到“織……”,“織……”的吟唱時,我會想起鄉下的老房子,會想起母親的織布機,讓人敬重紡織娘那份亙古不渝的堅貞和持之以恆的忙累時,也更感恩在鄉下辛勤勞作一生的父母!

  如今,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已經很難聽全這些天籟之音了,這是能讓人心靈寧靜、迴歸純樸的聲音。我們應當保護我們的環境,讓那些天籟之音再回到我們的生活中,盪滌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與喧囂。讓我們迴歸寧靜,體悟到山長水闊、清風入懷的雋永悠長,葆有一份詩意情懷,在恬淡中超越生命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