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白光》:当冷漠成了人性常态,温暖就会越发珍贵

人生最大的悲剧,大概就是照进生命中的一缕月光,但是自己却永远够不到月亮,如同那一束“白光”。

鲁迅先生在1922年6月,写下一篇文章《白光》,7月份发表在上海的《东方杂志》上面。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书生陈士成,原本祖上巨富,后来家道中落,十六次考试落第,他本渴望用自己的科举来光耀自己的门楣,谁知连续十六次的落榜,让自己心中的希望垮塌。

后来想起自己祖母留给他的遗言,说家中宅基下面埋的有银子,于是陈士成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银子上面,希望一夜暴富,但最后的希望也落了空,受到打击之后精神失常,最后沉湖溺亡。

鲁迅《白光》:当冷漠成了人性常态,温暖就会越发珍贵

这篇文章取名为白光,文章中也讲到了陈士成三次看到白光的事情,这三次白光如同一条线串起了整篇文章的始末。

陈世成人生中的三处白光

01:第一处白光,是陈士成到县上看榜的时候出现的。

他下午去的比较早,没有看见自己的名字,就站在试院的墙壁面前,凉风吹来,初冬太阳温暖的照着,他被太阳晒的有些晕了,眼睛里面发出古怪的闪光,这时,他早已看不清墙上的榜文。

第十六次科举失利,对陈士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陈士成无疑是科考制度的牺牲品,就如同孔乙己,坚持了一生,也没有通过科举给自己带来想要的名和利,反而让人生变得更加痛苦不堪。

鲁迅《白光》:当冷漠成了人性常态,温暖就会越发珍贵

02:第二处白光,是陈士成想起祖屋下面埋着银子时,出现在他眼前的场景。

文章中这样说到:“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的房里了。”

当他向房间走去时,白光便逐渐消失在昏暗中,陈士成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开始在自己家挖起了银子。

此时的陈士成早已精神混乱,已经分辨不出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就好像很多世俗之人,总在坚持那一条错误的路,但是却不知路的尽头,藏着无尽的失望和落寞。

03:第三处白光,是陈士成即将要去城外时出现的。

当他在自己家没有挖到银子时,忽然听到有人跟他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这个时候那一处白光又出现了,而且这白光又好像近在眼前一样。

陈士成看到这团白光之后,毫不犹豫的奔出去,想要奔向城外,奔向山上,奔向他所看到的那一处白光之中。

鲁迅《白光》:当冷漠成了人性常态,温暖就会越发珍贵

结语:

陈士成的一生在都坚持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科举考试,考了十六次,直至两鬓斑白,但从未放弃。

第二件事,是祖上告诉他宅基下面买的银子。

这两件事情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希望,同时也让他的人生走向了重点,如同他人生中几次出现的白光指引着他继续前行,但是遗憾的是这两束光都在他人生落幕,这是逐渐暗淡。

鲁迅的这篇文章讽刺的是科举制度的迂腐,叹息的更是在科举制度下被埋没的人才,以及那些因为科举制度而荒废终生的人。

文章以“白光”为题名,有月亮放射清冷的光,也有陈士成因发疯而看见虚幻的光,从对于光的描写来讽刺陈士成利欲熏心的象征,因为对于欲望的过度执着,导致心理扭曲,精神错乱,一步步走向死亡。

也从侧面描写了人的劣根性,触碰了人的心灵最深处。

比如“连一群鸡也正在笑”,这句话反映了他落榜寥落之后,受人耻笑的尴尬境地,又批判了人性的冷漠,比如陈士成沉湖溺死之后: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

鲁迅《白光》:当冷漠成了人性常态,温暖就会越发珍贵

当人的价值观被利欲熏心之后,漠视便成了人生的价值主导,没有任何人愿意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去做任何事情,也刻画了人性冷漠的痛点。

当冰冷成了常态,温暖就显得越发珍贵。

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冷漠都不该占据人生的主流价值观,给世界多留一些温暖,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光。

-end-

作者|今夜文学

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文学的归宿,用文字与您温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