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1984年,吴天明导演、路遥编剧的《人生》上映,揽下金鸡奖、百花奖。

在路遥看来,《人生》讲述的是一个“青春的悲剧”。


故事开始于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乡村青年教师高加林的职位被人顶替,他不得不成为农民。高加林十几年来努力读书,就是为了摆脱一辈子在土地上刨挖的命运。他的梦想破灭了,也第一次尝到了向现实低头的苦涩。


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高加林是骄傲而强悍的,即使对他一往情深的恋人抚慰了他的伤痛,他的内心也始终躁动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为了谋生,加林到城里卖蒸馍。他心有不甘,然而,家里已经没有钱量盐买油,父母亲一把年纪还在为生活苦熬苦累,他怎么能吃闲饭呢?

在遭到高中同学母亲的羞辱后,高加林看着城市的灯光,痛苦地想:“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高加林拒绝放弃,也拒绝与现实和解。这使他痛苦,却也足以打动我们。

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在大多年轻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图/《东京女子图鉴》)

命运似乎终于向加林抛出了橄榄枝,他得到了到城市的机会。但到城市后,他却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一面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和善良美丽、不离不弃的恋人,一面是理想的生活、事业和志同道合的伴侣,他该如何选择?

《人生》的开篇引用了作家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高加林的不甘与痛苦,奋斗与彷徨,都让人感同身受。


一位90后读者说:“《人生》真是中国当代最有预见性的伟大小说。”


的确,《人生》主人公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今天仍旧存在:一个没有富爸爸、官爸爸的年轻人,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应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包与爱情,选哪个?失去了深爱的人后,要怎样继续生活下去……

《人生》超越了时代,写出了每个年轻人的期待、困境与追求。最后,高加林的故事没有结束。


和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他“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或失败者”。

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像路遥一样书写情感

《人生》的精神是飞扬向上的,但它的根始终深深系于人对他人、对故乡、对生活最深挚、最质朴的情感中。


清华大学教授格非几次阅读《人生》都泪不能尽。他说:“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今天的情感方式变得非常轻浮,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像路遥那样去书写情感。”

《人生》凝结着路遥对故乡深厚情感。对故乡的人与事,路遥永远“怀着一种特别深痛的感觉”。

在北京、上海的一些繁华街市,熙攘的人群中,路遥有时会猛地停住,想到父老乡亲们担负的劳苦重担。他仿佛能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们光脊背上的汗水被阳光照得亮亮的,他的泪水就忍不住在眼眶中打转。

在路遥心里,故乡陕北是一块“多情的土地”。那里有威武的男子,有美好而不幸的女儿,有走西口的脚侠,有美妙的信天游,有被无数人的脚磨凹的古老川道,和那在黄土坡上颤巍巍迎风开放的桃花。他常回忆起小时候,女孩子们帮他缝破烂的裤子,他也为她们摘春天的青杏子。


再回家乡,当年的女孩们已经成为母亲,蓬头垢面,可心肠却仍旧那么好。她们问路遥娶婆姨了没有?有孩子没有?家在本村的,还要请他到她们家坐坐,吃顿饭。路遥离开时,心中常充满了甜蜜与苦涩的味道。

这动人心魄的真情,被路遥融入《人生》的写作中。《人生》中,有爱的温柔而炽烈、如金子般美好的巧珍,有总是把同情心给予不幸的人的父老乡亲,也有一代代人生活和劳动过大地山川。


写到动情处,路遥“痛哭流涕,把笔都从窗户撂出去了”。

他认为写作《人生》内心最大的安慰“就是我终于让人们知道了曾经和我一块生活过的这些人们是怎样的人,看到了遥远的偏僻的土壤上也有好多美好的人情,也有那么美好的悲剧”。

正如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失去与遗憾,主人公们也经历了梦想被埋葬的痛苦与失望。


路遥在《人生》中写道,“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人生》剧组获百花奖,左二为路遥

《人生》的追问,我们的归宿

写作《人生》初稿,路遥只用了二十一天,但他对这部作品的构思,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


路遥说:“我的最大追求就是在作品中表现我的真诚。”他的每部作品,都基于他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二十世纪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数千年历史的乡土社会逐渐解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机遇与挑战。无论是《人生》中的高加林,还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氏兄弟,都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

高加林的矛盾在于,他眷恋着故乡,却不甘心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向往着城市,城市却不接纳他。这也是《人生》的张力。


《人生》的气韵是哀而不伤的,它叙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与情感,也是一个时代。

高加林是幸运的,在人生的路上失败后,他可以回到故乡。故乡的土地和在那里生活着的可亲可爱的人可以接纳他,承载他的全部。


而如今,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地前进,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出发,跌倒后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归处。


或许这也是路遥借《人生》提出的追问:我们的归宿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

今天这个时代读路遥,为什么一次次被感动?

背井离乡,前路何在?

(图/《东京女子图鉴》)

在路遥笔下,人生是庄严的,值得每个人去认真地耕耘与审视;人生也是宽广的,可以容纳一切泪水、苦难、幸福与不幸。


路遥说:


“只要是青年,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国度,在他们最初选择生活道路的时候,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我完全理解那些遭受痛苦与挫折而仍然顽强地追求生活的青年。我永远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关注他们的命运。”

《人生》蕴含着路遥对年轻人的处境与命运深切的理解、关注与同情。它不是励志,更不是成功学,而是一种力量——带着赤诚的心,去热烈拥抱大地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