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棗,一味山鄉食物,難忘一方水土的味覺記憶!


真的,想念一個食物很甜蜜很煎熬,跟想念一個人一樣。


綿棗,一味山鄉食物,難忘一方水土的味覺記憶!

依稀童年,一生念想

清明小長假攜好友,師長一起踏春。看四月的鬱金香,草長鶯飛,人頭攢動,大家在這個特殊的季節裡各自戴著口罩,小心翼翼的“放飛”。繁花似錦,陽光明媚,微醺的酒意,醉人的花香。夜深人靜,卻也依然止不住難眠感慨,繁繁複復。

我這幾天都不發朋友圈了,因為草稿佔著位置完不成又捨不得刪掉。

沒興趣做任何事情。停了畫畫,直播和寫文章。也停了迫在眉睫的手邊事情。回味童年那一口零嘴。全網搜索,僅找到幾張滿意的圖片和張大雷的綿棗視頻。可是,煮好的成品和我當年吃過的美味不在一個級別,完全沒有食慾,就像是藝術品的複製贗品,就像山寨盜版,越看越想念,越找越不是滋味。

兒時,我有一個食神級別講究的姥爺,長大之後的日子都活在追憶裡了。比如柿子要做成什麼標準的柿餅,饅頭裡要有灌糖的大腸,喝的茶要自己九蒸九曬,吃的芋頭要經過霜打,只吃河水裡野生的金色龜背的老鱉,而且我幾乎兩三天就要吃一隻……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卻渡過了如今看來無比奢侈的神仙般的日子。也許是因為得益於那樣的生活基礎,我直到23歲沒生過病,沒吃過藥。

跟老媽反反覆覆唸叨綿棗唸叨了好幾天。

綿棗,一味山鄉食物,難忘一方水土的味覺記憶!

綿棗開花的樣子

太懷念小時候,這個季節該有綿棗吃了。山裡人會穿街走巷挑著一副擔子,一頭一個陶缸,口裡吆喝著“綿棗,綿棗,綿棗來了”。經過三天三夜猛火蒸煮的綿棗,綿軟香甜,紅糖和綿棗在一起的味道難以用文字描述。

我們那時候是沒有幼兒園的,常常是跟姥爺玩兒。晴好的天氣我除了跟姥爺一起找食材就是跟姥爺在院子裡曬太陽,一人一個小凳子,等賣綿棗的來。姥爺會拿雞蛋跟他換,一個雞蛋的價格從5分錢到7分錢分再到後來的一毛錢,一個雞蛋一小勺子,兩個雞蛋一小碗。然後就是我一陣風捲殘雲,香的不能再香的吃相。滿臉都是綿棗湯汁,然後姥爺一點一點的再給我弄乾淨,看我在太陽下跑來跑去的圍著他玩。沒有一點責怪,一切都是那麼理所應當。以至於再後來,夢到姥爺的時候,大多數時間他都是安安靜靜的坐著,我跟個蝴蝶一樣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貪婪地吃著各種零嘴。

綿棗,一味山鄉食物,難忘一方水土的味覺記憶!

綿棗在山上沒開花的樣子

寫的很凌亂,可寫到這裡,突然好傷感。長大後,身邊沒有姥爺的我居然忘記了愛惜自己,隨便打理自己的生活,嘴巴也不再挑剔。

老媽說,農村的大集上有時候會有,今年疫情緊張,估計不會有大集了。但是山裡人閒不住,估計也會有人去山裡採挖,做好了拿街市上賣。只能碰運氣,要是碰到了會多買一些給我快遞鄭州。我也很感慨,她居然能想到快遞給我,還說叫我分給哥哥和妹妹都吃一些。我說,他們不在姥爺身邊長大,也許沒吃過,應該也吃不出我小時候的那種味道和情結。老媽也許是想補償一下哥哥和妹妹小時缺失的味覺記憶吧。我跟老媽說魯山有人做,賣30元一斤,可賣相不對,一看火候不夠,口味肯定不行。老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的食物在山的陽面和陰面不同,山頂和山凹也有區別。咱們這的綿棗只要山頂陽面的。煮制工藝流程或者也會有區別。

我們聊著綿棗的樣子,從葉子到花,再到綿棗的大小,家附近哪一座山的某個位置生長的比較多比較大。熬製旳鍋和燒製的柴料 ,煮制步驟工藝。

我跟老媽約好,會盡可能帶她到更多美好的地方,賞花看景,吃美食,看更大的世界。也會重走兒時的路,回到兒時的地方,去山頂挖綿棗,一顆一顆親自洗乾淨,壘鍋灶,打柴熬煮,只放紅糖和水,親自守著煮上3天3夜,吃上那麼一小碗。其它的,拿去換雞蛋!一年一年做下去,於我,這會是最甜蜜最浪漫的事了吧!這個世界上,也只有老媽能夠與我感同身受,瞭解和體味我這樣的念想和奢望吧!

綿棗,一味山鄉食物,難忘一方水土的味覺記憶!

最接近我兒時記憶的綿棗美味

突然地,理解了,為什麼故土難離,為什麼要葉落歸根。

被養育過的那一方水土,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味蕾記憶,也許會伴隨這一生。不管走到哪裡,不管經歷怎樣的生活變遷,這些東西始終是一個人生命裡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們生命的本色。

看過牡丹動京城、賞過千樹萬樹落英繽紛、見過阿里山的古樹、貓鼻頭會變色的海水,也許未來還要去更多的地方、經歷更多風土人情,卻依然要跋涉千山萬水的迴歸故里,重溫那記憶裡的一粥一飯,一人一物。走過,經過,來過,去過,回得來,或許,這才會是一生的圓滿吧!

(配圖轉自網絡,感謝網友對綿棗的熱愛和整理!如有不適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