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雕版印刷的制作过程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其具体出现时间目前不清楚,但是能够确定的是不会晚于唐朝。

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

传统文化:雕版印刷的制作过程

唐咸通九年《金刚经》

关于雕版印刷的制作,大的步骤有三个,即书写样版、雕版成字、印刷。

书写样版:

雕版印刷的样版书写,早期多是请文人来书写,后来随着专业化的发展,这种书写样版的工作也就逐渐被专业书字匠人所代替。样版书写的都是正字,但是版框、栏线、书口、鱼尾等内容,在书写样版的同时也要画好。画好之后就把它印在木板上,接着就进入下一道工序。

雕版成字:

雕版所用的木板取料多为梨木和枣木,其优点是木质较硬,不致于三刷五刷笔道就变形。刻字工人先要将正写的书样反贴于木板上,逐一镑出反字,刻出版框栏线以及书口鱼尾,这一版就算完成了。然后将版片翻过来,接着刻第二叶。所以古书版片一般都是两面刻字的,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木材,降低成本。这道工序就称为雕板。


传统文化:雕版印刷的制作过程

雕版刻字

印刷:

印刷又是另一道工序,所以执行的人也不同。古时管锈字的工人为刻字匠,管印刷的工人为刷印匠,两者的职能是不相同的,各自掌握的技术专长也不相同。在正式刷印之前,常常先要做试验。试验的颜色通常是红、蓝两种,原因是红、蓝色彩鲜明,刷出样张之后,容易看出版面的毛病,以便修改。因此在现存古书中,除大量的是墨印者之外,也有少数是朱印或蓝印的。搞版别收藏的人很珍视这种朱印本或蓝印本,原因就是它们是样本。一般经过朱印、蓝印试刷,改了纰缪之后,就可以正式用墨覆纸开刷了。古人印刷是手工操作,先要在雕好文字的版面上敷墨,而后将纸覆盖在敷好墨的书版上,再用软毛刷刷抹纸面,使之着墨实而不虚,匀而不滞。这道工序因刷而成印,故称为印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