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孔子語錄:老而不死,是為賊

形容令人討厭的老年人,有一句古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是說一個人活到一定歲數了就該去死,不要賴活著,那樣令人看著日眼。對於我國這個禮儀之邦,向來講究尊老愛幼,此話也太對老年人不敬了。難道是現代人理解有誤?查探此話出處,竟然與孔子有關。

《論語·憲問》有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意思是說,原壤這個人叉開著雙腿坐著等孔子,孔子來了後看見他這樣不講禮儀,很是生氣,說道:“年輕的時候不講孝悌,長大了沒有什麼成就,年老了不樹立好的榜樣,這樣的人還活著就是個禍害。”說完孔子拿起自己的柺杖輕輕叩打了原壤的小腿。

被誤解的孔子語錄:老而不死,是為賊

按傳統禮節,原壤是主人,孔子是客人,客人來了不僅斥責主人,還杖打主人,這怎麼講也不合常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孔子和原壤是老朋友,老朋友之間開玩笑,不講禮儀,不講主客之道,這才說得過去。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講究禮制的人,為人處世看起來比較古板,處處都不忘禮節禮貌。就上面的情形,如果面對自己的學生或者晚輩,那倒不會有問題。同齡人的話,也只有老朋友這一種可能。

《禮記》裡面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可見,原壤和孔子確實是老相識、老朋友。孔子在他那個時代,也是一個大牛人,這無可置疑。俗話說,惺惺相惜,或者臭味相投,抑或同氣相求,能夠與孔子做朋友,還是嬉笑怒罵,那就可以說明原壤也不是等閒人物。

根據《論語》和《禮記》記載,原壤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有點像道家人物,隨心所欲,自然而然。在孔子看來,原壤是一個一生沒有什麼大成就、不懂做事的道理、不會為人的人。但這又有何妨呢,孔子仍舊和原壤是好朋友,只是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不同而已。就像老子、莊子,他們雖然和孔子思想不同,但彼此也有很多欣賞的地方。

被誤解的孔子語錄:老而不死,是為賊

所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從孔子口中說出來,是沒有貶義的,只是一句開玩笑的話,就像是說,你這個老不死的,不給晚輩們樹立良好的榜樣,一副愛咋地就咋地的心態,一生也不想有什麼成就,也不講究言行舉止的合乎禮節,我可真是夠夠的了。

孔子用了“賊”字,“賊”字除了表示貶義的意思之外,還可表示聰明、智慧。比如朋友之間有時也說,誰誰誰賊的很,這個“賊”字的主要意思就是聰明、智慧。所以,這句話也有讚賞的意思。

一言以蔽之,很多古人的話,放到現代語境中意思多半也變了,作為後學者、後覺者,學生和晚輩,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去體會古聖賢的真實情況,而不是臆測。

被誤解的孔子語錄:老而不死,是為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