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無症狀傳染力超出想象,德國曝光的病例為所有人敲響警鐘!


新冠病毒到底有多毒?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到底有多大?這兩個問題一直是三甲近期所關注的,也一直在尋找答案。現在,答案可能找到了。

4月1日,國際著名醫學雜誌《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病毒學評估》的論文。德國科學家克里斯欽·特勞森和他的團隊對慕尼黑一家醫院的9名症狀較輕的成年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樣本進行了分析。

論文認為: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病毒學特徵。SARS病毒一般在出現症狀7-10天后,RNA水平才會達到峰值。而新冠病毒出現症狀的5天內,RNA水平就達到了峰值,相較SARS病毒,該峰值可以高出1000倍。新冠病毒的脫落高峰發生在早期的上呼吸道感染時,這表明病毒攜帶者在出現輕微症狀或幾乎無明顯症狀時,可能最具傳染性。

三甲覺得,這樣的研究成果可能顛覆了我們既往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和想象,特別是無症狀感染者。何為無症狀感染者?就是指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者。

目前,我們國內有的專家對無症狀感染者的認知只是停留在猜測上。有的認為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的病毒數量比較少,傳播的危害是比較小的;有的認為無症狀感染者有一定傳染性,但傳播性不強。

我們的專家是不是對無症狀感染者過於樂觀和主觀了?回顧從疫情暴發到現在,一些專家前腳剛“表態”,後腳就被事實和權威研究“打臉”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了,貽笑大方不說,更搞得普通老百姓雲裡霧裡,不知道該信誰。

無症狀感染者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染新冠病毒後,由於自身抵抗力較強,最終戰勝了病毒,沒有出現症狀,沒有發展成確診病例。一類是感染新冠病毒後,開始的時候沒什麼症狀,最終出現症狀成為確診病例。按照國際頂級醫學雜誌《自然》發表的論文研究結論,第二類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就是最終會發展成確診病例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最具有傳染性,這與我們國內一些專家認為“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性不大”是有很大出入的!而從近期我們國內通報情況看,每天都有無症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這部分感染者一定要格外引起重視,做好流調,找準密接人員,強化防控。

總之,希望普通群眾不要被一些沒有研究的、推測的、想象的觀點結論所麻痺,放鬆了警惕和防護,也希望我們各地在防疫工作有的放矢和針對性上不要被誤導。疫情下半場,形勢依舊嚴峻,放鬆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