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金課”重在思維的含金量


真正的“金課”重在思維的含金量

最近有媒體報道,上海某知名高校新開的通識課程“似是而非”火爆至極。這門課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選課人數超過一千,每週都有學生站著聽課。

一門通識課火成這樣,與課程設置切中學生痛點密切相關。細看教學計劃,這門課要講授的內容包括“用數學發現謬誤”“一家醫院患者死亡率高,是不是這家醫院就不好”“基因能夠算命嗎”“排隊的學問”等,都是貼近當代大學生心理、滿足青年人好奇心的精選主題。此外,生動有趣的題目也為這門課加分不少。

高校勇於推進課程改革,符合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近年來,在引導高校杜絕“水課”、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上,教育部出臺過不少政策意見。很多高校積極響應,推出了一批課程改革後的新課,引發諸多關注。高校推出“似是而非”這類通識課,也是本次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大背景下的積極實踐。

但在百花齊放形勢喜人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放眼一些高校,很多表面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其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曾有專家參與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工作,深入調查十年間未曾中斷課程改革的高校,卻發現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大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並未因頻繁的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得以有效解決。這說明,並不是學校搞了課程改革,就一定能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我們不應看到課程改革就一味叫好,而忽視了教育作為一門科學的內在規律。

相較於“水課”,“金課”的標準應該是質的飛躍。業內一般認為,“金課”要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同時教學形式要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需呈現探究性和個性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並非一份課改方案或者幾節熱鬧的“網紅課”就可以實現的。

諸多教育實踐早已證明,課程的設計以及理想目標能否轉化為教學效果,能否真正為學生吸收,內化為思維以及學養,不只取決於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先進性,更取決於課堂的實施過程,取決於教師和學生在實施方案中如何行動。如果一些課程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模仿輕創新等現象未能得到有效改觀,就算課堂一時熱鬧,也難以讓課程改革的理念變為現實,難以讓學生獲得真正的提升。一門好的課程,應該是在教學過程一點點地有效展開與實施中造就的。這個過程不會輕鬆。

有的課程在一片紅火的背後,也有學生委婉提出,“是否可以再增加一點課程難度?”“課程形式有點像講座,內容不夠深入,對我批判性思維的幫助不大”,並最終選擇了退課。這些聲音有時並不響亮,但應當引起學校教學團隊的注意和警醒。

所幸,不少高校的教學團隊對這一問題也保持著清醒的認識。據媒體報道,有高校課程主創人員表示,真正好的課程並不是只給學生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要分析過程,找出邏輯推理的謬誤,進而訓練學生的學術思維。比起奪人眼球的課程名字和內容設置,出發點和落腳點擺得正,這是一些課改教學團隊更值得讚譽的地方,也是更值得期待和關注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