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溯源任重道遠

近來,PNAS上的劍橋大學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刷屏內地,該研究認為COVID-19分三個亞型:A、B、C。A亞型病毒更接近於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A主要傳播在在美國和澳洲,少量的A是在武漢的美國人。B則主要傳播中國境內(即武漢),且沒有傳出東亞地區。C則主要在歐洲,與B相關。因此,這篇研究論文得到了國內的廣泛傳播與解讀,似乎將溯源問題提供了某種依據。

但是通過細讀論文,我們發現其中是有問題的,從劍橋的評論標題來看“Study charts the “incipient supernova” of COVID-19 through genetic mutations as it spread from China and Asia to Austral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Researchers say their methods could be used to help identify undocumented infection sources. ”(譯:該研究通過基因突變將COVID-19的“早期超新星”從中國和亞洲傳播到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研究人員稱,他們的方法可以用來幫助識別無證感染源),這就點明瞭研究者Peter Forster博士的立場。研究者預設了雲南的蝙蝠病毒作為源頭進行了研究,預設了武漢地區作為病毒的源發地,Peter Forster博士對更古老的A型多見於美國的現象進行解讀,認為最初的A型都有武漢史,A型更適應於美國人的免疫系統,所以在美國傳播,而A型並不適應武漢當地人的免疫系統,所以才變異成了B型,在武漢和中國大範圍地出現,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即當地更多的病例是由B型的感染者傳染出去的,即遺傳學上的“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這也與他接受劍橋大學官方採訪時所說的內容一致,這樣的解釋非常牽強,這是得有多大的偏見與腦洞才能得出這樣的推論啊!

當然,因為有意或無意的原因,尚沒有美國的蝙蝠病毒基因研究,也沒有當地最早的病例流行病的研究,而偏見又充斥於各種研究中,畢竟,科學也是有國界的。溯源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原文地址:

icon網頁鏈接

PNAS (美國科學院院刊),論文鏈接:

icon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 | PNA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