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

在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的東南岸,在小橋流水垂柳婆娑的畫境之中,有一條磚石鋪路、門庭古樸、原汁原味的濟南老街道。記載著濟南一段厚重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秋柳園,就在這裡。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秋柳園

這條街上“秋柳園”、“秋柳詩社”、“秋柳人家”以及“秋柳含煙”等與“秋柳”有關的宅與景,都因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而得名。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秋柳含煙”石

王士禎(公元1634年-1711年)是清代初年著名詩人,別號漁洋山人。原籍山東諸城,祖上遷至新城縣(今桓臺縣)落戶,此後世代居此,遂為新城人。新城在明、清時屬濟南府,所以他常自稱濟南人。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王士禎青年塑像

王士禎年少才豐,詩詞、文賦無所不擅。8歲能詩,15歲著詩《落箋堂初稿》,18歲中舉,22歲成進士,24歲賦《秋柳詩》四章,名噪大江南北。26歲初授揚州府推官,後內遷京職,直至刑部尚書。他一生勤於著述,至老不倦,各類著作達36種,500餘卷,其詩論“神韻說”,影響深遠,使其主持風雅達50年之久,有“

一代詩宗”、“文壇領袖”之稱。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王世禎畫像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王士禎遊歷濟南,邀濟南眾名士,集會大明湖天心水面亭。此時秋意甚濃,王士禎見環湖柳葉微黃,若有搖落之態,觸景生情,既賦 “秋柳”詩四首,當時在場的文人徐東痴遂以《和阮亭秋柳詩》四首酬答,氣氛熱烈,一時傳為佳話。后王士禎“秋柳”詩傳開,竟然風靡一時。

歷下文人在這裡設立“秋柳詩社”建館舍多間,取名“秋柳園”。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大明湖新景區

文人聚此觀柳賞荷,即興賦詩,揮筆聯句,步韻唱合。清代朱照雲的“數椽館舍明湖側,後輩人傳秋柳章”、董芸的“霜後殘荷雨後萍,幾株煙柳尚青青”,詠的就是“秋柳園”。清末人們將秋柳園南側形成的小巷命名為“秋柳園街”。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大明湖

《秋柳》詩四首,究竟是在大明湖什麼地方作成的呢?王士禎在其《菜根堂詩集序》中雲:“順治丁酉秋,予客濟南,諸名士雲集明湖。一日會飲水面亭,亭下楊柳千餘株,披拂水際,葉始微黃,乍染秋色,若有搖落之態。予悵然有感,賦詩四首。”這裡清楚地說明,《秋柳》詩是在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水面亭所作。據考證,所謂“水面亭”,全名應該是“天心水面亭”,位在當今大明湖南岸稼軒祠附近,早已毀佚。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老“秋柳園街”

由於《秋柳》詩是王士禎的成名代表作,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詩人,就把大明湖東北岸匯泉堂附近的一處館舍院落命名為“秋柳園”。亦有人說秋柳園就是王士禎少年時在濟南的故居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秋柳園街衚衕“水街”

歷經300多年的風雨,秋柳園館舍業已湮沒。2009年,隨著大明湖的擴建,包括秋柳園街在內的多條老街被拆除,如學院街、閣子前、後、西街,司家碼頭等。但因為王士禎,新建的大明湖景區新區內,秋柳園街、秋柳詩社及天心水面亭得以重建,成為大明湖的一處景點,名人故居也以景點的形式得以傳承下來。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秋柳園外景

在大門上方懸掛著“秋柳園”的匾額,兩邊分別掛著“尚書天北斗”“司寇魯東家”的楹聯,這是清代錢名世贈王漁洋的一副聯,此聯由現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書丹。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秋柳詩社

秋柳園佔地17500平方米,包括天心水面亭、秋柳詩社、譚藝軒、信古齋、鏡亭、瑤榭、秋柳人家等景點,是一組紀念性仿古園林建築。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秋柳人家

進門左右兩側為碑廊,為王士禎詩詞和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袁士碩撰寫的“秋柳園記”。正對大門處,是一座兩層建築,一層為精遠堂,裡面放置著王士禎像及生平介紹以及一份康熙為王士禎御封聖旨的複印件。二層就是曾經聞名天下的秋柳詩社。對聯分別由魏啟後

歐陽中石書寫。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譚藝軒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內景

濟南大明湖擴建時保留一條古街,一段厚重的人文歷史被保存下來

內景

園子的左右側還有廉志軒、譚藝軒、鏡亭等建築,陳設的物品並不多,且多為仿製品。但是,政府能夠在5A景區內,重點修復這樣有著厚重歷史意義的人文景觀確為明智之舉,許多遊客慕名前來參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