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教育著作——《大學》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四書》之首。它是儒家學者論述大學的一篇論文,著重闡明“大學之道”——大學教育的綱領,與論述大學教育之法的《學記》互為表裡之作。大學主要指15歲以上的教育,內容上是在初步文化知識(“小藝")和道德品質(“小節”)教育之後的需來來指大學主要指育和儒學思想教育。《大學》是儒家思孟學派的作品。

戰國後期教育著作——《大學》


1、“三綱領”

《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家對大學教育的目的和為學做人目標的綱領性表述。

所謂“明明德”,就是將天生的善性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人為學做人的第一步 ;所謂“親民”,是指由己推人,從事治民,治民要親愛人民;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每個人在其不同身份時都要努力做到盡善盡美,這是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也是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

這三個綱領是一個要求由低到高、內涵由簡單到複雜、活動由自身到他人以至群體社會的過程,層層遞進,表現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較強的邏輯性和可行性。“三綱領”表現了儒家以教化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戰國後期教育著作——《大學》


2.“八條目”

為了實現“三綱領”,《大學》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將其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1)“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被視為“大學始教”的內容。“格物”指窮盡事物之理,即學習儒家的“六德”六藝”六行”之類的經典。“致知”指獲得知識,要從尋求事物的理開始,旨在綜合而得到最後的啟迪。這裡所格的“物”、所致的“知”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其實就是指學習儒家經典,提高自身素質。

(2)“誠意”就是要不自欺,人的意念和動機要純正。

(3)“正心”就是不受各種情緒的左右,始終保持認識的中正,“誠意”和“正心”是行為發生前的心理活動,侷限於自我。

(4)“修身”是人的一 種綜合修養過程,是人品質的全面養成,是從“明明德”到“親民”的轉折點。

(5)“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個人完善的最高境界。其中,中心環節是“修身”。

“八條目”表現出了極強的邏輯性,層層遞進,由內及外,逐漸向高層次發展,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為學、為人和為政有極大影響。

《大學》的特點是其具有極強的倫理性和人文色影,還有較強的邏輯性。“三鋼領”與“八條目”環環緊扣地加以推演,極易為人理解、接受和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