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話究竟有幾種?為什麼閩南系中漳泉音佔比大?


汕尾話究竟有幾種?為什麼閩南系中漳泉音佔比大?

海陸豐方言

海陸豐境內的語言面貌可以用多元複雜,異彩紛呈來形容,不僅閩客粵三大漢語方言齊備,還有佔米話和軍話兩種混合型的方言。此外,大方言裡還有小方言,如閩語的“甌船福佬話”是海陸豐甌船疍家漁民所講的閩南話,客語中的“漳州客”和“平婆客”是明清時期福建漳屬四縣客家人所講的客家話,而粵方言中,除了主要存在於沿海港口的疍家白話,還有海豐赤石几個粵語村,他們都是抗日戰爭初期,從粵西信宜縣移民海豐的,講的是信宜白話。

  • 中文名
  • 海陸豐方言
  • 外文名
  • Hailufeng Dialect
  • 方言
  • 閩南語、客家話、粵語、佔米話、軍話
  • 客家話
  • 尖米話
  • 白話
  • 潮汕話
  • 軍話

閩南語(這裡的人講海\u0001陸豐\u0001閩語(福佬話),即閩南語的海\u0001陸豐話)是海陸豐的主要語言之一,又俗稱河洛話

海陸豐人,是由福建漳州和泉州一帶遷徙而入的,明末抗倭以及滿清時為了對付和及扶助南明政權的泉州人鄭成功等人,不少為宋元明時保護貨物的閩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在遷海禁界時入海陸豐,之後又夾集了當地少量的南越人血統。海陸豐話主要分佈於汕尾市中部廣汕公路兩側及南部沿海地區。以及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地區,福佬話主要分佈於汕尾市城區,海豐和\u0001陸豐\u0001大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265萬

汕尾話究竟有幾種?為什麼閩南系中漳泉音佔比大?


汕尾話究竟有幾種?為什麼閩南系中漳泉音佔比大?


語音特點

根據其語音特點,可分為8個聲調片和7個聲調片兩大片,分別以海城話和碣石話為代表。海豐一片較為漳州腔(海城為代表),陸豐片較為泉府腔(碣石為代表)。

就具體地域的方言來看,海豐的公平、赤石兩鎮的福佬話與陸豐東海片四鎮的話十分接近,海豐以海城為中心包括東西兩頭的中部地帶的福佬話則與陸豐的潭西片和南塘片較接近。陸豐西部的各鄉鎮及中部的博美、橋衝,南塘和南部沿海的湖東、碣石鎮方言與海豐話最為接近,中部的東海、金廂和大安等鎮由於上聲不分陰陽,只有7個聲調,所以聽感上更接近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話。而海陸豐兩縣的沿海地帶,包括沿海漁民的福佬話也都基本相同,甚至一些特殊現象如前述把“天湯錢扇”等讀韻母的現象也是海陸兩地有的。所以要嚴格區分海陸豐話的內部差異就比較困難。

海豐福佬話有18個聲母,72個韻母,8個聲調,其語音構成比北方話複雜。

客家話

最初的中原先民經江夏到江西,跨興梅山區而來;後來長江流域的移民從湘贛進入粵北,沿北江南下惠陽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陸豐客家人。已知最早進入海陸豐的客家人是公平鎮先來嶺的吳姓客家移民,他們在九世紀最後五年的唐僖宗公元895-900年間就來到這裡,海陸豐客家人現在大多依山而居,聚居在北部,人口約佔總人口的二成五左右

汕尾話究竟有幾種?為什麼閩南系中漳泉音佔比大?


客家話主要分佈在陸河縣,海豐縣的黃羌、平東、黃羌林場、蓮花山全境,公平鎮北部山區、梅隴、鵝埠、赤石、小漠部分;陸豐的陂洋、八萬、大安、大安場、西南、銅鑼湖、內湖、南塘。

具體分佈

汕尾市城區:新港街道的大華村。

陸豐市:西南鎮的石艮、新鄉、西山、黃塘、陂屯、白沙堆;大安鎮的安北、安樂;南塘鎮的湯湖、沙溪、清湖、新華、徑新、新竹;內湖鎮的羅陂、新塘湖、東湖;博美鎮的產田;城東鎮的後陂、秋冬、甘葫、大屯、東莞新村。

海豐縣:公平鎮的毛陂、白水湖、上軍田;赤石鎮的明熱、大安、新聯、瓦窯、洛坑;`門鎮的橋梓頭、朝面山、黃甲坑;鵝埠鎮的上北、下北、西南;小漠鎮的香坑、大圍;梅隴鎮的九徑、水口、孔子門。

語音特點

海陸豐客家話聲母17個,比普通話21個聲母少4個;但韻母有74個,聲調有6個,比普通話的韻母和聲調多得多。

尖米話

據史書記載和民間的說法,明朝末年,東莞籍農民起義軍領袖黃蕭養曾領導數以十萬計的農民在珠江三角洲發動起義,後來起義失敗,為逃避官軍追擊,保存實力,黃蕭養便率其所部逃到惠東、海豐沿海一帶的山區、半山區住了下來。後來這支部隊便與當地講閩南話和客家話的居民雜處、通婚,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造成了幾種方言的混合,粵語的特點不斷消失而閩客方言的成分則逐漸增多。由於語音發展演變慢於詞彙,所以語音保留粵語的成分多,而詞彙則為了適應與當地居民的交際需要而不斷地補充閩客方言語詞 溪美村的 “尖米話”是帶有客家方言的語言,這可能與先祖400多年前從福建遷徙過來時,受沿途方言影響有關,而粘米話是粵語在粵東受客家、閩南話影響的一支土語,海豐縣西南部有二萬多人說這種話,他們的祖先來自東莞。

尖米話是一種既像“白話”,又像“客家話”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主要分佈在赤石、鵝埠部分村落和梅隴南山等村。使用人口約1萬人,佔總人口的1%左右。

具體分佈

海豐縣鵝埠鎮的城內、上街,新厝、琵琶、水美、田寮背、大水田、錫坑、樓仔、蛟湖、石寨,下城、埕寮、舊村、牛湖、布心、楊安等村:赤石鎮操佔米話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新聯管區,所在村落包括江頭、傅圍、下圍、橫坑、上城、下城、湯湖、新厝林、角仔李.黃京鋪、碗窯、洋坑、水口、南華塘.東圍、松樹等

語音特點

佔米話是一種兼有白話、客家話、閩南話特點又自成體系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的成分,尖米話在聽感上比當地的閩客方言音色較“硬”,故用“尖米”來指稱。尖米話在語音上保留了三套鼻音韻尾[m、n、]與三套入聲韻尾[p、t、k]的嚴格對應。入聲分陰入、中入和陽入三類。有一批韻母存在著與廣州話類似的前低元音[a]與央半低元音[]的對立。從音系來推斷,尖米話當是由粵方言的一支演變出來的。

白話

白話只分布在赤石鎮大享裡、排沙墩、三角坑等自然村,1949年前後從省內信宜縣移來,使用人口約500人。

潮汕話

潮汕話分佈在赤石四季村、新興、企嶺和可塘鐵道營等自然村,1949年前後從省內潮州移來,使用人口約300人。還分部在三甲地區(甲子甲東甲西),和閩南語基本可以通行,但涉及到細節,難度用詞就區別很明顯了。

軍話

海豐現代的軍話是數百年來官話與當地閩客方言混合的結果。所以軍話既有官話特點又有當地方言特色。海豐講軍話的主要分佈在平東鎮的龍吟塘村,約300人。

此外,境內還保留著一種屬於中州音韻系統的官話,即“正字”。海陸豐的“正字戲”和“西秦戲”流傳幾百年,其唱唸至今仍使用“正字”音(有越來越多的字已改為方言中的“讀冊音”)。在民間道壇做法事和祭祀唱禮時,也常常用到“正字”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