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朝

編者按:多年前初聞統萬城,便有點驚駭。它傳遞給我的是一些沒有絲毫溫度的字眼,諸如:冰冷、黑暗、暴虐、血腥。隱約間,彷彿還能聽到來自歷史深處陣陣的撕殺聲縈繞在耳畔,這並不是一種幻聽。辛公子游歷甚廣,去了統萬城,他說現在還可見累累白骨。我總是怯於這樣的歷史古蹟,即便一遊一記,有的恐怕也只是陰森而壓抑的筆觸。我不會用活著的希望強制性地去面對死亡。雖說自古以來歷史皆由強者書寫,但驍勇善戰生性殘暴的匈奴統治者,可以說從建造統萬城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為大夏帝國掘好了墳墓。(

柴治平

知道統萬城,還是從陝西著名作家高建群的長篇小說《統萬城》開始的。之後,便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能親臨這座浩大的城垣遺址,親眼目睹匈奴民族所創造的一段輝煌歷史的生髮地。

那次旅行是一次規劃完整的自駕行。我和朋友計劃出西安,走北線以最近的黃河壺口瀑布為起點,進延安紅色聖地,經洛川,再進靖邊後就直奔統萬城而去。

那是十月份秋光正好的季節,但延安、榆林的氣溫已經跌到了低點。白天裡萬畝果園、一片豐收的洛川景象在我的眼前剛剛褪去,下午六點時分就已經是大風呼號、風沙遊走的靖邊夜色了。

遊記: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朝

晚上,在窗外風沙呼號的漆黑夜色裡,我想象著統萬城的雄偉壯觀,想象著曾經存在於這片土地之上的大夏國的兵強馬壯。人們都說靖邊是“老少邊窮”之所,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這片土地之下蘊藏著豐富的礦藏,特別是煤炭和石油儲存量驚人。在近年的全面開發之中,已經完全改變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面貌。如果說還有什麼沒有變的話,那就是鐵鍋羊肉的豐盛美食了。

第二天,一出靖邊縣城,天氣立刻大好,太陽也變得熱情起來。榆林早晚溫差之大還真是超出我們的想象。靖邊與寧夏、內蒙接壤,統萬城所在地也就有了很多穆斯林的色彩。這也是曾經的大夏古國所遺留的異域色彩。

確切地說,統萬城位於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這裡視野開闊,佔地廣袤,都城連環,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惟一一座都城遺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最有名的都城。

遊記: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朝

據歷史記載,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的赫連勃勃以鄂爾多斯為根據地建立了大夏國。六年之後,以叱幹阿利為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名曰“統萬”。“阿利性尤工巧,卻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統萬城營建歷時六年,犧牲苦役之數可想而知。建成後的統萬城有文記曰:“高隅隱曰,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里”,城裡“華林靈沼,重臺秘室,通房連閣,馳道苑園”。

所以,統萬城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築遺存,位於今天的無定河臺地之上。原有城市的基本格局仍舊保留。部分城垣、城門、馬面及角樓遺存清晰可辨,城內主要建築、道路均已無存,僅遺留下高大的夯土臺基。

“馬面”是城牆每隔一定距離突出的矩形墩臺。考古工作者曾在統萬城西城南垣的部分馬面、城垣外,發現了近40個密集排列的柱洞,城牆前還發現了鋪設在地上、用於扎戰馬馬蹄的“鐵蒺藜”,每個鐵蒺藜由4根鐵刺組成,一頭向上。這種鐵蒺藜可以預防敵人接近城牆。

遊記: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朝

導遊介紹說,這些密集排列的柱洞,就是《漢書·晁錯傳》中記載的“虎落”留下的遺蹟。“虎落”指的是籬落、藩籬,用以遮護城邑或營寨的竹籬。統萬城遺址發現的“虎落”柱洞裡面,原先插滿了削尖的木樁或者竹子,以此防禦敵人進攻。據說,有了這種“虎落”,敵人的步兵、騎兵就不能直接到達城牆,守城人可以站在12米的馬面上,利用城牆和馬面,居高臨下從三面攻擊入侵之敵,配屬的武器包括弓弩和礌石(即石頭)。

考古發掘表明,這些“虎落”,與夯土城垣、馬面、垛臺、護城壕、鐵蒺藜等,共同築起了統萬城的第三道立體防禦體系。

第一道是河流,由紅柳河、納林河夾道形成三角臺地,兩面臨河,統萬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郭城,是外圍的一道城牆。這種城防體系的設置,很像唐長安城。有了這三道防禦體系,統萬城更加堅固,在當時已經是黃河“幾”字區域內最堅固的城池,代表了當時城市防禦的最高水準。

當我們走進當年這片萬里之內水草豐美、如今卻已嚴重沙化的土地之時,尤為其雄偉蒼勁的城亙遺址所震撼。高聳的古堡直刺蒼遠的藍天,數十座城諜勾連蜿蜒千里,站在每一座古堡的頂端,從四周望去皆無所遮掩。目之所及青山巍巍,白雲悠悠,草木叢生,而英雄之心頓生。閉目遐想,似有千軍萬馬浩蕩而來,勢不可擋,匈奴王朝最鼎盛的年華開始在這裡雲聚雲散……

白色的城亙皆用砂子、粘土、石灰夯築而成,其堅可礪刀斧。8世紀“大風積沙”、9世紀“堆沙高及城諜”、10世紀“深在沙漠之中”。一個帝王曾經的雄心勃勃與豐功偉績終究抵抗不了浩蕩的時光洪流,遠去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只留下這片見證過往輝煌的白色城亙,在白骨蔽野的荒涼中孤守千年。

遊記: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朝

奔走在統萬城的遺址之內,便不由地深感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無力。可登上聳立千年的城郭頂端,又不由為人類身上所具有的永恆創造力所震撼。那些千年之前的廝殺與爭奪,那些血腥瀰漫之中的成功與失敗,都是人類在征服自然和征服世界之時努力的見證。如今,那些曾經的英雄都不見了,留下的只有在風沙堆積之下逐漸湮滅和終將湮滅的統萬城。


一千六百年後,當我用顫抖的手掌撫摸這片依然堅如石磬的城亙,白色的隅墩、馬面依然散發著恆久的熱情,粗礪堅硬的石質光芒傳遞著一個英雄民族的質感與溫熱,一種蒼涼激越的豪邁之情不禁由心而生。就像此刻站在古堡頂端揮舞著紅色紗巾的回族女子,她嫵媚多情的眼神無意間便洩露了一個遠去王朝的爛漫風情。

辛峰,筆名傷心碧、千恨百媚。十點讀書等多平臺簽約作者;書評專欄作者;省作協會員。有作品見於《延河》《渭水》《豳風》《散文詩》《視野》《秦嶺文學》《華商報》《陝西工人報》《勞動午報》等,著有長篇小說《西漂十年》,文學評論集《文字的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