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零門檻”落戶外,“引鳳”還要築好巢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各地“搶人才”的腳步卻沒有放慢。日前,蘇州、瀋陽、重慶、青島等城市爭相推出各種“福利”政策吸引人才落地,不少地方降低落戶門檻,甚至提出落戶“零門檻”,為人才提供購房補貼等。(4月20日 《中國青年報》)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近年來,城市“搶人大戰”頻繁上演,這既彰顯了人才價值、知識價值,也折射出城市轉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在國內疫情現階段下的“搶人大戰”,與此前的“引才”政策相比,無疑被賦予了更重要的社會意義。

可以看到,在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求職競爭趨於白熱化。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第三方機構推出的報告顯示,一季度招聘職位和人數同比下降近三成,其中1-3年工作經驗的求職人員面臨更大壓力。在此一時間節點,各地掀起新一輪人才大戰,推出“零門檻”落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一則有利於緩解當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二則對於求職者而言將是一大利好,讓其落實就業的同時,免去住房限購、子女入學等“起點”顧慮,在公共服務上享受到諸多市民待遇。

然而,優惠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卻並不是首位的。長遠來看,這些社會中流砥柱所需的不只是一處安身之所,還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只有政策“陽光雨露”灑在合適的場域,激發人才與生俱來的創新性、創造性,方能讓他們出其力、盡其才、建其功,帶來更多可能並支持區域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以此而言,新一輪的“搶人大戰”應深謀遠慮,不僅為復工復產和城市發展考量,更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人才角度設計“引才”政策,充分調查瞭解人才需求,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其搭建“大展拳腳”的舞臺。

揆諸現實,產業、科技、人力資源是吸引人才的“三駕馬車”,產業到哪裡去、科技創新到哪裡去,人才就在哪裡生根。目前,新一線城市產業群佈局趨於完備,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等高技術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地開花,大有崛起之勢。儘管短期內受疫情衝擊,有人選擇離席退場,但只要地方政府在此方面做足文章,真正構築產業聚集能力,產生核心競爭能力,人才還會再來。

引進人才只是起點而非終點,更重要的是想辦法留住人才。除了“零門檻”落戶政策,各地政府亟須加強城市的軟硬件建設、健全公共服務、優化營商環境,以更立體、更細緻的服務介入人才的衣食住行,同時圍繞其親屬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子女就學、父母贍養、醫療保障等方面支持,全方位提升人才歸屬感、獲得感。如此為之,疫情下的“搶人大戰”才能有的放矢實現預期效果,否則人才終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