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善待焦慮,才是真正成熟的智者

很多時候,只要一閒下來,看幾集電視劇,打幾把遊戲,趴在床上刷刷微博,就會產生一種深切的焦灼感

。在焦灼感的包圍下,自己彷彿變成了一個浪費時間和生命的罪人,也彷彿變做一張報紙躲在無人問津的桌子底下與灰塵作伴。

但更多的時候往往有許多事情等待著被做,卻遲遲不想行動。在惰性和理智的較量下,浪費時間彷彿成為了一件心安理得的事情。

(一)你有沒有被焦灼感折磨過?

什麼是焦灼感?打個比方如果白天碌碌無為,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會油生內疚,這種內疚就是焦灼感的體現。就像年齡越大會不由自主的思考的越多一樣,焦灼感也是到了一定階段才會顯現出來,常表現為焦躁憂慮。

因為不確定自己到底要去哪裡,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一個努力嘗試,努力要做好的階段。但個人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要分配給不同的事情,很難做到每件都盡善盡美。

想要的太多就會將自己置於一個比較慌亂的狀態裡,我身邊有一些人他們加入了許多社團組織,每天不停地忙碌於各種場合,最終考試成績不盡人意,卻不滿足於這種結局。還有一些人顧慮的太多,不能做到活在當下,大學才過去一半,就在憂愁畢業後的處境。這兩種人大多數都處在慌亂的狀態裡,他們時而抱怨的話語中透露著道不盡的焦灼。

學會善待焦慮,才是真正成熟的智者

(二)別逃避,焦灼沒你想象的那麼糟

在我來看,焦灼並不是壞事,而是一種鮮明的自知,有焦灼感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現了自身問題,並渴望變好

也許換一種思維,焦灼感會減少一些。

前幾天看了一期《如是》。被譽為“當代孟小冬”的王珮瑜 在接受主持人沈星訪談時說:“同一時間要做多種不同的事,會煩躁會應付不過來,但我喜歡那種感覺。”相對於抱怨而言我更喜歡這種直面挑戰式的思維

學會善待焦慮,才是真正成熟的智者

(三)有時候,焦灼是最神奇的動力

S和我是高中同班同學,她給我們的印象是:無論在哪裡都會發光。光彩的背後除了不為人知的勤奮刻苦外,最重要的是她總是很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一點。

高考過後她去了南京一所小有名氣的大學,讀著被調劑到卻不喜歡的社會工作專業。她不滿足現狀,一開學就焦灼地尋找著另一個出口。

大一她犧牲休息時間跑去學習日語,拿到了日語N2證書並踏上了自學會計的道路。最近一次聯繫,得知她報了CPA培訓班,正在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

有的時候焦灼並不是壞事,它清醒地提醒著我們是時候該努力了,並督促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