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冒高發,警惕“兒童中耳炎”,三歲以下發病率竟高達83%

昨天下午,閨蜜跟我抱怨說兒子得了感冒,折騰了好多天,終於好了。

結果到了前天半夜,孩子突然捂著耳朵哭鬧不止,於是帶著孩子掛急診去看病。

醫生經過檢查發現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根據孩子的病情開了藥,並交代要按時複查。

出了診室,準備去拿藥,閨蜜發現像自家孩子這種情況的例子特別多:孩子哭鬧不止,抓著耳朵不放,看著孩子們疼的樣子,真的特別揪心。

“明明感冒都好了,怎麼會耳朵疼,怎麼還成了急性中耳炎了?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兒童中耳炎”這個話題。

01

什麼是“急性中耳炎”

兒童感冒高發,警惕“兒童中耳炎”,三歲以下發病率竟高達83%

急性中耳炎(AOM)是兒童中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起病較急,病程較短。

孩子可有劇烈耳痛,耳痛減輕或消失後會出現耳流膿等症狀,同時可以伴有如發熱、精神不振等症狀。

數據表明,62%的一歲以內兒童和83%的三歲以內兒童至少曾經歷過一次急性中耳炎。

02

兒童中耳炎症狀有哪些?

兒童急性中耳炎主要表現為持續性耳痛,年齡較小的寶寶會出現無明顯誘因的煩躁不安、哭鬧不止。

有時表現為捂耳朵或拽耳朵,甚至影響睡眠

還有部分寶寶會出現耳朵流膿、聽力下降

等問題。

03

引起兒童中耳炎的原因

這是由於兒童咽鼓管短而寬,並且開口處位置低。

成人的咽鼓管從鼓室到咽口,與水平面約成45度角傾斜,兒童則為30度,且短又寬,咽部感染更容易進入鼓室。

人體的鼻腔和耳朵是通過咽鼓管相互連接的,正常狀態下嚥鼓管的軟骨部是閉合的,而且咽鼓管的生理功能可以防止咽部液體進入耳朵(鼓室)。

而感冒後,病菌可以通過開放的咽鼓管口進入耳朵(鼓室),從而引發中耳炎

04

得了中耳炎後 ,如何進行護理?

遵醫囑用藥

家長髮現孩子有異樣表現時,及時去醫院檢查,並且遵醫囑用藥,定期複查

不能都沒有檢查,只是去藥店隨便買點藥回家給孩子用。

保持寶寶耳朵清潔

家長還應注意,保持寶寶外耳道及耳前皮膚的清潔,如果寶寶耳朵有膿性分泌物出來,要及時清理。

注意觀察病情發展

如果寶寶治療幾天後病情不見好轉,分泌物增加且有膿有惡臭味道,耳後有紅腫疼痛表現,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複診。

洗澡洗頭耳朵不要進水

寶寶患有中耳炎期間,家長幫寶寶洗澡或洗頭時不要讓水進入耳道中,以免加重中耳炎的病情。

兒童中耳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如果孩子出現了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一定要及早的治療,幫孩子做好急性中耳炎的預防。

05

如何預防兒童中耳炎

兒童感冒高發,警惕“兒童中耳炎”,三歲以下發病率竟高達83%

增強寶寶體質

患上呼吸道感染時,細菌與病毒易通過寶寶的咽鼓管逆行致中耳感染,導致化膿性中耳炎。

再有患上呼吸道疾病(如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時擤鼻涕不當,常使鼻涕由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發炎。

因此增強寶寶體質,防上呼吸道感染是預防中耳炎的最為重要的一招。

注意外耳道衛生,防汙水入耳

外耳道不衛生,使用不潔器具挖耳,特別是汙水進入耳內,這樣可以將致病菌直接帶入中耳,導致化膿性中耳炎。

因此避免汙水入耳,有水入耳時,要儘早擦拭乾淨,保持外耳道清潔,避免中耳感染。

保持正確的哺乳姿勢

寶寶消化系統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如果哺乳姿勢不當,易導致胃食道返流,乳汁可能會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致中耳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