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學會獨處的人,慢慢會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歲月那麼長,故事當乾糧;相識頭條號,關注情難忘!

前段時間,疫情悍然來襲,10多億國人禁足,生活的慣性由此被打破。宅在家裡的這段時間,很多人遠離了聚會、酒場、歌廳,學會了獨處。

在這段給社交圈做減法的日子裡,我們經歷了從煩躁焦慮到坦然自適的心路歷程。如今驀然回首,才發現,曾經的呼朋喚友、熱鬧喧囂,原來大都是低質社交。那些被我們美其名曰“廣交朋友”的杯來盞往,原來很多都沒必要,只不過枉費了我們許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21天裡堅持一種新習慣或新思維,就會逐漸習以為常。我們在疫情中學會了獨處,如果能夠安之若素、甘之若飴,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讓我們慢慢拉開與別人的差距,成就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在疫情中學會獨處的人,慢慢會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01 “朋友圈”圈走我們什麼


有句老話是:“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影響了很多人的社交觀。

我的朋友羅先生,辦了個少兒才藝培訓學校。他一直信奉“多個朋友多條路”。過去幾年,他幾乎每天都有應酬,吃飯喝酒唱歌,“一條龍”奉陪到底。就算不為業務,也要邀上朋友小聚一下,說是“感情投資”。

去年臘月期間,他感到食慾不振,全身乏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患了早期酒精肝。醫生說他患病的直接原因,便是飲酒過度、生活沒有規律。經過一段時間服藥和調理,身體狀況才有所好轉。

進入寒假,羅先生本以為假期少兒培訓能讓自己大賺一筆,哪知疫情突如其來,培訓班不得不關了門。好在朋友思路靈活,很快搞起了線上培訓。隨著居家隔離時間不斷延長,他的培訓班業務也日益興隆,最高峰時參訓學員近千人。而這些生源,來自朋友和熟人引薦的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羅先生最後總結出,過去花那麼多心思結交朋友,大部分徒勞無功;到關鍵時候,能成全自己的,還是市場需求。

不少跟羅先生一樣面對市場的從業者,可能都有過他這樣的經歷。讓“朋友圈”圈走了大量時間、精力、財力甚至健康,但最後從朋友圈得來的,卻遠遠低於我們的期望。須知,我們工作、生活、事業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並不能靠單純社交來解決,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多數都無法從朋友圈裡獲取。

在疫情中學會獨處的人,慢慢會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02 合群入眾換來的只是熱鬧


喜歡交朋友的人,經常還沒下班就在聯繫聚餐吃飯,不是你邀他,就是他約你,提前定好地點,下班便直赴集結地。大家湊在一起,在酒桌上吆五喝六,天南海北,雲裡霧裡。看起來這樣的生活無比快意,很多人也樂此不疲。

可是不加選擇地參與各類社交活動,我們往往要付出很多有形和無形的珍貴成本。比如,父母的關愛,妻子的陪伴,子女的呵護,自身的休息等,都會因為過多的應酬造成缺失,經濟上的不合理開支自然就不用說了。

除了現實社交之外,很多人還熱衷於網絡社交。大數據顯示,中國的網民逾8億,微信註冊用戶逾10億。人們不僅通過網絡媒介獲取資訊,還與朋友時時進行互動交流。一有時間便捧著手機,發朋友圈,QQ或微信聊天,微博動態更新等,大部分閒暇被網絡社交填得滿滿,每天的剩餘精力基本奉獻給了虛擬空間。

生活中很多人與所謂的朋友交往,大多喜歡在一起喝茶、打牌、唱歌、喝酒,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說些不過腦子的話,便以為自己收穫友誼,換來了快樂,其實不過是稀裡糊塗又過一天。時過境遷後,可能才發現,無論生活中的無謂應酬還是在社交媒體混臉熟,我們付出了熱情和時間精力,收穫最多的不過是一時熱鬧。熱鬧過後,留給自己的更多的,卻是空虛、失落和無聊。

在疫情中學會獨處的人,慢慢會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03 過濾朋友圈學會斷舍離


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認為朋友多多益善。把社會看成江湖,凡事首先想到依賴、仰仗朋友,其實不是文明有序社會應有的心態。當你的人生步入低谷,才會明白,真正能夠為自己提供外援的,除了親情和社會保障,其他都不是那麼靠得住。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懂得過濾朋友圈,學會“斷舍離”。

“斷舍離”的理念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簡言之,“斷”,就是斷絕擁有那些實際並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捨棄那些氾濫而無價值的東西;“離”,就是放下執念,使自己處於泰然自若的境界。

魯迅先生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朋友不在多,而在精,在真。與其交往千個虛情假意的朋友,不如結交一個坦誠相待的朋友。我們參加各類社交,主要目的是想搭建良好的人脈關係。但真正有用的人脈關係,不是認識的人越多就越牢固。如果自身沒有實力,沒有誰會真正從內心在乎你、認可你,交往的結果,只能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附庸。

人生苦短,斷絕那些逢場作戲的聚會,捨棄那些傳遞負能量的損友,放下那些擾亂我們正常生活的社交關係,學生獨處,我們才會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來提升自己,讓自己活得更清醒、更理性、更獨立。

在疫情中學會獨處的人,慢慢會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04 用獨處時光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學會獨處,甘於獨處,才能擁有提升自己的增值期。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就很樂於獨處。他每天的生活簡單而有規律,總是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時就寢,一天裡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有時在思考,有時在碼字,有時在鍛鍊,從不感到無聊。

這種看似孤獨的生活讓他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創作了一部又一部佳作,在國內國際獲獎無數。

螞蟻喜歡成群結隊,猛獸慣於獨來獨往。生活中的優秀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好難得的獨處時光,將之作為人生的增值期,爭分奪秒學習充電,不斷豐富各種技能,為自己積攢參與社會競爭的資本,從而使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因為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會擺脫虛名浮利的誘惑,摒棄雜念認清自我;才會有整片時間查漏補缺,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才會專注傾聽自己的內心,整理自己的思緒,使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

大凡事業有成之人,有幾種能力總是超乎常人。那就是,獨立思維能力、生活抗壓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而這些,只有在獨處中方能練就。成就一個人的,並非低質社交,而是被充分利用的獨處時光。堅持在獨處時光裡做有意義的事,慢慢就拉開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讓自己攀上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地。

在疫情中學會獨處的人,慢慢會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