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學VS網絡文章:都是閱讀,你為什麼不讀紙質書卻抱著手機?


傳統文學VS網絡文章:都是閱讀,你為什麼不讀紙質書卻抱著手機?

中國近代史文學已有100年的發展歷程,而網絡文章的誕生則僅有20年的時光。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文學愈加式微,而網絡文章則乘勢崛起。如今人們更願意抱著手機去閱讀那些新媒體文章,而不是抱著紙質書,去啃那些經典文學。

我寫新媒體文章已有一年多了,不止一次的有人在我的文章下面評論:你寫這些垃圾東西有什麼用?讀這種沒營養的文章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讀本書。

顯然這又是一位把傳統文學式微的原因歸責於網絡文章的人,這種認知當然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傳統文學一直以來都處於邊緣化的境地。

德國作家本雅明曾寫到:“波德萊爾明白文人的真實處境:他們像遊手好閒之徒一樣逛進市場,似乎只為四處瞧瞧,實際上卻是想找一個買主。”

傳統文學不受大眾歡迎,是一貫以來的事。這與網絡文章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甚至因為網絡文章的興起,傳統文學反而可以得到一些另外獲益,但顯然這種獲益依舊挽回不了傳統文學的式微。

如今人們更愛抱著手機讀文章,而不是抱著書籍讀文學,這就是當今社會的大勢所趨!

傳統文學VS網絡文章:都是閱讀,你為什麼不讀紙質書卻抱著手機?

一、讀書場景的改變讓我們更加偏愛網絡文章

傳統文學為什麼不流行了,這要從我們讀書場景的改變說起。

以前紙質書時代的閱讀場景是泡一杯熱茶,手捧著一卷書窩在沙發或端坐在書桌旁,忽略時間的流逝而沉浸在書海之中。

但顯然有這種時間、精力、場地去閱讀的人非常之少。

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不允許我們有這麼多悠閒的時間,現在我們的閱讀場景多是上下班的地鐵上,擁擠的公交上,或是午餐、晚餐那短暫的一段時間拿起手機來看一篇網絡文章。

概況的來說,傳統文學需要我們花費大塊的時間來進行深閱讀。而網絡文章屬於碎片化閱讀,我們可以花費路上的五分鐘、十分鐘來讀篇文章,獲增一個新的知識點。

這一點從傳統文學和網絡文章的具體句子就能看出來。傳統文學喜歡用“長句”來表達一個意思,因為這樣可以更嚴密,精確細緻的描繪一個場景。

如《懷念許德珩同志》一文中的:

許德珩同志對記者講述了他為了救國救民,早年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隨後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和反蔣抗日的鬥爭,曾兩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學被解聘,歷經波折的親身經歷。

試想一下,這種長句真的適合我們在地鐵、在路上閱讀嗎?怕是五分鐘過去,你都不能在嘈雜的路上把這句話給理清楚。

而在網絡文章中,稍微有點常識的作者絕對不會寫這種複雜的長句。網絡文章更偏愛簡潔明快、節奏感強的短句,它能夠第一時間讓讀者看懂這句話到底在講些什麼。

這就是環境決定了我們的閱讀習慣,傳統文學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於是我們更傾向於拿起手機讀網絡文章,而不是拿一本書看傳統文學。

傳統文學VS網絡文章:都是閱讀,你為什麼不讀紙質書卻抱著手機?

二、傳統文學和網絡文章,從來都是兩回事

當然,上述這些比較在我看來本沒有必要。因為傳統文學和網絡文章原本就是兩回事,把他們混為一談,對雙方來說都有些不公平。

傳統文學往往一本書就是一個知識體系,他能完整而全面的詮釋一方面的知識。而網絡文章內容多體現在具體的知識點,他的優勢不是幫我們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而是擴增我們的眼界。

傳統文學作者優勢在於其專業性,他們往往掌握了更多的文學理論知識,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對待一件事物也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些人在某一領域上具有權威性。

而網絡文章作者通常都是野路子,但他們總體比較年輕,精力旺盛,思想上更加的開放。並且由於其龐大的數量,他們總能用更新穎的角度來看問題。

雖然他們的工作同樣是寫文字,但大多數時候雙方並沒有交際。即網絡文章並不是傳統文學的過渡或進化,這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規則和玩法。

所以非要說網絡文章就一定不如傳統文學有深度,有涵義,我覺得那樣比較對網絡文章來說就顯得不公平。

沒有誰比不上誰。就像一塊牛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又鮮美,而一杯牛奶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那你能說牛肉和牛奶誰更重要嗎?雙方都不是同一件事物,又怎麼能拿來比較呢?

傳統文學VS網絡文章:都是閱讀,你為什麼不讀紙質書卻抱著手機?

三、讀書從來不是什麼高尚、值得炫耀的事

其實我能夠理解為什麼看紙質書的人要比看網絡文章的人有優越感,因為文學圈的鄙視鏈一直存在。

寫古詩的看不起寫現代詩的,寫詩歌的看不起寫散文和寫小說的,寫純文學的看不起寫通俗文學的,寫通俗文學的,看不起寫網絡小說的。

甚至就連一個小小的公眾號圈子裡也有鄙視鏈的存在。文藝小清新看不起主旋律的假大空,理性分析類又看不起文藝小清新的附庸風雅,中立者更看不慣理性分析類的裝模作樣。

用手機讀文章的你最好也回憶一下,在看到那些用手機刷抖音微博的人時,會不會也油然生出一股優越感。

暫且拋開誰對誰錯的問題,大家都在互相給對方貼標籤,也都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的“格調”比對方更高。

這是我們生活中一貫的傲慢與偏見。

在我看來,讀書就是讀書,哪有那麼多的花花道道,又哪來那麼多的優越感。

不是說非要拿起一本“正經”的紙質書坐在那裡讀,才算是讀書。

現在更有一個不好的現狀,提起讀書,總是有人說些“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改變命運”“讀書創造財富”“讀書昇華靈魂”之類的狗屁話。

讀書要真有這麼神奇,也不會一直只是一個小眾愛好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讀書也僅是一個普通的興趣愛好罷了,不會比那些刷抖音刷微博的人強出多少。

對於獲取知識,讀書早就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你刷抖音照樣能獲取一些知識,你看視頻同樣有很好的價值觀。只是這些價值因人而異,我們需要判斷這些內容對於自己是否真的有價值,內容價值和每個人的知識體系和不同階段的知識需求直接相關。

如果你的閱讀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沒有帶著自己的思想去讀,而只是隨意的娛樂性閱讀。那麼你的閱讀就僅是為了放鬆和消磨時間,這樣的話就最好別產生什麼可笑的優越感。

傳統文學VS網絡文章:都是閱讀,你為什麼不讀紙質書卻抱著手機?

四、其實我們的生活開始不再需要某些經典書籍。

最後說句有些殘忍的話,我們如今其實不再需要某些經典文學。

拿一些哲學著作為例,有些人動不動就海德格爾如何,康德如何,維特根斯坦如何,胡塞爾如何。冒昧的問一句,這些哲學思想你真的看得懂嗎?就算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看懂了這些思想,那麼又值得嗎?這些思想真的給你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嗎?

嚴格說起來,哲學不過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他的很多功能正在逐漸被科學替代,這是一門我們普通人不需要掌握的知識。

除了哲學,也沒人再會去看《樂府詩選》《玉臺新詠》《春秋左傳注》之類的書了,甚至連大名鼎鼎的《聊齋志異》,我們對它的瞭解,也侷限於電視劇究竟翻拍了它的哪些鬼故事。

還有《飄》《百年孤獨》《荊棘鳥》《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類主要描繪外國生活習俗的經典書籍,你讀懂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又如何?對於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出國的你來說,這真的很重要嗎?

所以讀書這件事,真的沒有那麼高尚,你獲取的知識也未必多麼有用。

明白了這點還想要讀書的人,才能真正擺脫讀書帶來虛無的成就感和享受感,這時的讀書才是有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