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之初中國文學的“殖民化”


  1

  數年前,有一次大規模質疑文壇的潮流。無論是外國的漢學家,還是國內的批評家、讀者、文學青年,都一起批判當時文壇的各種現象,在網絡上鬧的沸沸揚揚。但是風潮過後,文壇依舊,沒有什麼改變。如果真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陸續有中國作協會員抄襲的事件,在一些文學論壇上被揭發出來,多少引起了已經沉寂的文壇,出現一絲絲死水微瀾。此後,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事情了。而文壇例行的各種評獎、研討會,再也引不起文學愛好者的興趣,人們轉而將目光投向那些被炒得火熱的暢銷書作家身上。

  其實“網絡文學”的說法是誤解的產物。因為在網絡並未普及以前,只有那些進入“文壇”的人,才能在文學期刊雜誌,即那些大大小小的作家協會的官方紙媒上發表文章。後來有了網絡,出現了文學網站和BBS,發表文章的苛刻要求沒有了。凡是寫字的人,都有平等地發帖和回帖的權利了。因此,原來那些享有特權的作家,就不免劃出一條界線來,稱那些發表在網絡上的作品為“網絡文學”。在網絡剛剛普及的世紀之交,網絡文學的數量還不多,而且確實出現了一些“網絡化”的特點,比如那些作品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只有經常上網的年輕人才懂得的語言。


新世紀之初中國文學的“殖民化”

白燁


  但後來上網寫東西的人多起來,作品數量也大量增加。所謂的“網絡文學”開始等同於發表在網絡上的文學作品。與傳統紙媒文學的區別,只是載體不同而已。而且,同一部作品,完全可以同時出現在網絡和雜誌以及圖書中。“網絡文學”的提法,就更只有形式的意義了。但網絡文學和紙媒文學之間,還是有實質區別的。因為紙媒文學,即發表在文學雜誌上和圖書上作品,幾乎大部分都會被文壇認可。而網絡文學,則大部分不會被文壇認可。所以,在如今的中國,被稱為作家的大都是加入過中國各級作家協會,在官方文學雜誌上發表一定數量作品的寫作者。而我們今天所說的網絡作家,除了少數同時符合上述條件的,在“文壇”看來只不過是“網絡寫手”而已。

  中國一位文壇名宿,曾說過一句名言,80後作家進入了市場,但沒有進入文壇。言下之意就是說,不管這些80後作家在網絡上的名氣有多大,作品有多少人閱讀,但沒有加入“作協”,就不能被“文壇”正式認可。因此,充其量只能算是“寫手”,難以進入文學殿堂。或許是因為說著無心,聽者有意。一些80後作家在這幾年,紛紛揚言自己不是“80後”,然後又積極加入作家協會,想以此修成正果。由此看來,儘管文壇的權威已大不如前,但吸引力還是很大的。究其原因,無非是進入“文壇”能給寫作者帶來諸多好處。在中國,作家協會雖然名義上是“民間組織”,但實際上無疑就是“文壇”的官方代言人。

  2

  僅有作協,還不足以支撐“文壇”,各級作協主辦的文學期刊雜誌,是“文壇”的官方媒體。一個寫作者是否進入“文壇”,並不在於你在網絡上發表過多少作品,而在於有多少作品曾在官方雜誌發表過。因此,即使你的書在市場上很暢銷,但沒有作品出現在這些期刊雜誌上,只能算是一個“暢銷作者”或“網絡寫手”。尚不能被“文壇”承認為一個“作家”。

  在中國,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不但出書難,發表難,賺錢難,成為一個作家更難。現實中,即使一個寫作者在官方文學雜誌上發表過一定數量的作品,並且加入了作家協會,那也只不過是一個“準作家”而已。要想成為一個真正被文壇承認的“作家”,還需要被文學評論家認可。中國的文學評論界,由一些文壇作家和評論家組成。這個隊伍中的大部分人,屬於中國各大學中文系和相關研究機構,很多都是些知名的學者、教授。


新世紀之初中國文學的“殖民化”

韓寒


  相對於普通讀者來說,評論家對一個作家作品的評價,對這個人在“文壇”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論圖書的市場銷售量和作者的知名度,一些80後作家並不比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於沒有評論家的抬舉,即使進入了市場和大眾視野,但也算不上進入“文壇”。相反,曾有一知名80後作家,因為素來有抄襲的名聲,又沒有加入過地方作協。但因一北大著名文學評論家的“力挺”,得以“破格”加入中國作協。由此可見,評論家對“文壇”的影響實是舉足輕重。中國當今的“文壇”,其實不過是有組織的機構,即作協;官方的媒體,作協主辦的文學期刊;權威的話語,文學評論界的聲音。三者所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繫的文化集團。

  自從新世紀以來,80後寫作者和網絡文學的出現,對於傳統“文壇”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此之前,一個寫作者從作品正式發表到評論界的認可,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但是網絡的普及讓每個寫作者,都獲得了公開發表自己作品和獲得讀者認可的機會和權利。這對於以前完全經過雜誌編輯認可,才能發表作品;通過報刊圖書,才能被讀者閱讀;只有通過評論界,才能得到認可的“文壇”模式來說,是一種文學空間的巨大擴展。在以前的僵化模式下,不知道多少優秀的作者和作品,都被有意無意地忽視和埋沒。

  “文壇”本身雖然具有一定開放性,那卻有很多隱藏的“潛規則”。而一旦文壇在發展中進入某個不良的時期,被一群水平有限、狹隘自私的作家和一批不學無術、沽名釣譽的評論家所把持,那麼就會變得日益保守和封閉。他們為了保持既得利益和地位,不免會排斥和打擊那些比他們優秀的作者,拒絕他們的作品進入“文壇”。而這會導致一種文壇主流作家素質,一代不如一代的惡性循環。使文壇變得日益保守、封閉,最後是腐朽。以致再也沒有勇氣和能力接受任何優秀的作家和作品進入。中國文壇出現這種情況,一次是在清末民初的20世紀10年代末,一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後一次是由於商品經濟大潮,導致中國“人文精神危機”之後出現的。一些作家難以抵擋市場和金錢的誘惑,紛紛進行商業化寫作。作家整體素質日益滑坡,主流文壇就此嚴重衰落下去。

  3

  新世紀之後,隨著80後作家和網絡文學的出現。主流文壇話語空間逐漸收縮,權威性不斷遭到質疑。為了保持其自身的原有優勢,主流文壇只能採取保守的封閉策略,將大批青年文學創作者拒之“文壇”之外。但隨著80後作家作品大量佔領圖書市場,傳統官方紙媒雜誌的嚴重不景氣,以及文學讀者群向通俗文學的轉移。“文壇”本身的影響力和輻射面也隨之減弱,越來越多的青年文學創作者和“文壇”外高手,開始對“文壇”的舊有權威不以為然。在此期間,儘管一些傳統作家曾試圖進入網絡,但經過一段時間“試水”之後,大多數人由於無法習慣網絡的規則而“上岸”。

  網絡文學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形成了與傳統“文壇”完全不同的運作模式。很多青年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對於傳統作家所書寫的題材和內容難以產生共鳴。網絡打開了他們的文化視野,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在他們看來完全脫離時代,缺乏閱讀價值。雖然網絡文學由於發表的自由度高,作品水平顯得參差不齊,但仍然有一部分優秀的作者和作品湧現出來。真正有實力的作者,有可能獲得相對固定的網絡讀者群,並在相互交流和吸引中,形成某些非正式的團體。當他們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和程度,就會謀求自身的文學話語權。


新世紀之初中國文學的“殖民化”

陶東風


  在網絡文學不斷髮展和成長壯大的今天,原來體制化的“文壇”雖然仍然佔據著主流的地位,但其“合法性”的危機卻日益嚴重。為了克服這種因網絡文學和消費文化衝擊而出現的危機,主流文壇開始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利用尚未失去的那些優勢,以“合作”的方式向網絡文學滲透。並積極地吸納網絡文學中的新生力量,擴充因日益老齡化、狹隘化和封閉化而逐漸縮小的文學陣地。一方面,作協通過與一些大型網站聯合舉行文學大賽等活動,來滲透自身的傳統影響。另一方面,打破以前的嚴格規定,允許“網絡寫手”在未出版傳統紙媒作品的情況下加入作協。但實際上,主流文壇的這些措施,反而讓自身僅餘的權威性喪失殆盡。

  傳統作家和批評家一直以嚴肅文學的正統自居,而一旦與大型文學網站合作,在評獎的過程中,面對的卻是武俠、玄幻、職場、宮闈、懸疑、穿越等“非嚴肅”的文學作品。他們不得不放棄自身的批評標準,去迎合媒體炒作和大眾消費的標準,從而導致權威批評話語的自我解構。而作協以放低門檻的方式來吸引網絡寫手的措施,同樣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種策略的失誤在於,其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對“網絡寫手”居高臨下的歧視態度。從而讓網絡寫手對作協更加不信任,甚至是徹底地失望。

  4

  經過“新時期”之後近三十年的發展,主流文壇先後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在90年代商品大潮衝擊下,文學出版的大眾消費化,精英知識分子邊緣化和世紀初信息網絡普及化,文學書寫和表達方式的自由多元化,使其原來“壟斷”發表和出版的優勢逐漸消失。而學院式和官方化的正統文學批評,受到媒體炒作、酷評、以及藉助網絡博客而興起的民間話語衝擊。進而成為一種自言自語的封閉獨白,影響力難以波及大眾讀者。

  中國的主流文壇如果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那麼隨著其“合法化”危機將日益嚴重,被徹底的邊緣化只是時間的問題。中國20世紀後半葉所形成的“一體化”文學,在21世紀新的時代語境下,已經逐漸走向解體。同時,代之而起的卻是以信息化、大眾化、消費化為特徵的“網絡文學”。就目前的網絡文學來看,其積極的方面在於,以多元、自由、開放的方式,消解了官方體制化的“一體化”文學模式,創造出自由多元開放的文學空間。但消極的方面在於,在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之後,網絡文學正在朝著一種以製造讀者消費慾望的消費化、快餐化、媚俗化的方向發展。本來就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學質量正在急速的下滑,這主要是商業資本介入和操控的結果。


新世紀之初中國文學的“殖民化”

蕭鼎


  雖然中國文學的通俗化和消費化傾向,在90年代就開始了,但由於作者發表的作品渠道,仍以報刊雜誌為主,作者和作品資源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不對稱的限制。而新世紀網絡文學的出現,為商業資本輕而易舉地提供了巨大的作品資源。一些大型的文學網站,逐漸地成為大眾消費文學作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大批網絡寫手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放棄自己原來的自由寫作態度,在文化消費市場規則的引導下,成為大型文學網站的“專職寫手”。為滿足和迎合大眾讀者的消遣慾望,製造各種千奇百怪的類型小說。武俠、玄幻、宮闈、穿越、懸疑、盜墓等通俗題材的作品,被大量地生產出來。並在商家和媒體的炒作包裝中,以“暢銷書”的方式佔領讀者市場。而以炒作和宣傳來製造“暢銷書”的過程本身,又同時在以打造文化“時尚”和“潮流”的方式,吸引和培養更多的讀者。“網絡文學”在商業資本的運作和媒體的炒作包裝中,已經陷入了一種嚴重的“格式化”之中。本來自由、多元、開放的文學話語空間,在文化消費產業的“格式化”過程中,已經被嚴重地扭曲和壓縮。

  由於現在大多數的文學網站都已經被“格式化”,而尚未被“格式化”的文學網站又很難發展下去。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經過現在幾個大型文學網站的競爭和整合,大多數的文學網站將會消失。而網絡文學將會被一個或幾個大型網站所“壟斷”。如此一來,中國文學將在近半個世紀的“一體化”官方體制狀態解體後,又迅速地進入到被商業資本運作完全操縱的“格式化”時代。這對於真正關心中國文學和文化未來發展的人來說,無疑意味著又一場“人文精神”危機。

  5

  我們今天,正在面臨著中國文學的又一次被“殖民化”。而自從上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危機以來,商品拜物意識和拜金主義思想,已經逐漸滲透到消費大眾的頭腦之中。在我們所生活的全球化、消費化、信息化時代,無論是文學的書寫,還是表達方式,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文學由口頭到書寫,由手寫到印刷之後的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這對於愛好文學創作的人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巨大機遇。

  就目前中國文學的發展狀況來說,雖然以作協為代表的主流文壇已經衰落,但由於其長期壟斷各種文化資源,其維持“一體化”的力量在短期之內還不會消失。而在其徹底地腐朽並瓦解之前,仍然是中國文學多元自由發展的嚴重障礙。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網絡文學”,正在被文化消費市場嚴重地“格式化”,對於中國文學未來的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而我們所倡導的新千年文學,在這種嚴重的文學危機時刻,要嚴格堅守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人的文學”方向和人文主義精神。堅決抵制主流文壇的吸納收編和消費文學的利益誘惑,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崇高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