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築起“生態屏障”民眾共享生態紅利

青藏高原築起“生態屏障”民眾共享生態紅利

圖為83歲的退休幹部王慶忠正在種樹,1958年時他從家鄉吉林長春來到海東工作,曾多次義務植樹造林。魯丹陽攝

中新網青海海東4月8日電 題:青藏高原築起“生態屏障”民眾共享生態紅利

作者魯丹陽

翻土刨坑、栽樹填土、提桶澆水……4月8日,在青海省海東市掀起了2020年春季全民義務植樹萬人“大會戰”,該市全年將有100萬名幹部群眾參加義務植樹造林大會戰。

海東市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地帶,童謠“青海好,青海好,青海的山上不長草”曾是對青海東部山區乾旱、少雨、植被稀疏自然生態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海東市,不僅是綠水青山的寶地,也是聚財攬金的福地。

“近年來通過荒山造林、村莊綠化、義務植樹等一系列的措施,我們農村的山綠了、水清了、環境美了,我們生活在農村裡,可以‘上山看景、下山賞花’,就像生活在公園裡一樣,植樹造林給我們帶來了美麗的鄉村新體驗。”海東市平安區小峽鎮上店村村民孫有春說。

青藏高原筑起“生态屏障”民众共享生态红利

圖為海東市政協委員、樂都區壽樂鎮羊官寺活佛班唐倉·洛桑嘉措正在給樹澆水,他表示作為宗教人士也希望積極參與植樹造林,造福子孫後代。魯丹陽 攝

孫有春表示,植樹造林也給村民帶來了新的增收條件,村民的林家樂紅紅火火,林下種養殖業的發展也是蒸蒸日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實實在在的體現在了農民身上。

1958年從吉林省長春市來到海東市工作的王慶忠見證了當地的變化,“最初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們的工作重點是抗旱,一年之中下不了幾場雨,樹木也難成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的海東大變樣,我的子孫們也都願意留在青海發展。”

據海東市市長王林虎介紹,海東市已經連續三年開展了春秋兩季義務植樹造林百萬人(次)“大會戰”,共完成義務植樹2294萬株,參與人數超300萬人(次)。

如今,海東市各族人民參與造林綠化、建設生態文明的熱情更加高漲,“栽幾棵樹、護一片綠”已經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今年開始實施的《海東市全民義務植樹條例》也指出,該市行政區域內十八週歲至六十週歲的男性公民和十八週歲至五十五週歲的女性公民,除喪失勞動能力者外,每人每年履行不少於三株的植樹義務。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市委書記鳥成雲在此前安排部署海東市2020年春季義務植樹造林“大會戰”有關事宜時強調,要在樹種選擇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大生態林栽植力度,提高荒山荒坡綠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廣經濟林果種植,增加群眾收入。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表示,要以此次義務植樹“大會戰”活動為契機,全力推進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三年行動和國土綠化鞏固提升,大力實施“綠水青山”工程,紮實做好“增綠”與“增收”的雙贏文章,推動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開創新的領先示範,共同譜寫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