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不開心,幹啥都覺得沒意思,”掙脫這三個束縛讓你豁然開朗


“總是不開心,幹啥都覺得沒意思,”掙脫這三個束縛讓你豁然開朗


你是否總是對過去的傷痛無法釋懷?

你是否常常為紛繁的人際關係感到疲憊?

你是否認為生活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總是不開心、不快樂,幹啥都覺得沒意思?

那麼,現在,是時候和自己的心靈來一次心平氣和的對話了。

契訶夫曾說過:“生活是惱人的牢籠。一個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時期,對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覺,他就不能不感到他關在一個無從脫逃的牢籠裡面。”

不可否認,生活的確給了我們各種的束縛,表面上看這些束縛是情感的、物質的、人際關係的,但實質上,這些束縛都是心靈的。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想掙脫內心的枷鎖,讓自己的心靈重獲自由、重拾快樂,最重要的就是要擺脫以下這3個束縛。

第一個束縛——“過去”

如果你因錯過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泰戈爾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堅信現在的、甚至將來的自己(結果)都是由過去的事情(原因)所決定。在心理學上,這種觀點被稱為“原因決定論”。

按照此觀點推理,如果過去滿是不幸,而我們又無法回到過去、改變過去的不幸,那麼現在和將來的不幸其實也就早已註定。

因此,大家總是理直氣壯的把過去不愉快的經歷當成自己現在、甚至是將來都無法開心快樂的理由,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充當著過去的“囚徒”。

就如同著名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一樣,她幾乎整個中老年時期都沉浸在過去的傷痛中無法自拔,其作詞風格也從早年的清麗、明快,變成了淒涼、低沉。

一句廣為流傳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更是清晰的表達了她難以剋制和無法形容的哀思惆悵。最後,她在極度的孤苦和淒涼中,悄然辭世,似乎也成了可預料之事。

面對以上的“原因決定論”,阿德勒明確表示反對。

他認為,過去經歷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那些經歷,想要改變過去的確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完全可以改變的。

同時,那些所謂的心理創傷的症狀,其實並不是過去經歷的產物,而是在為現在的“目的”所服務。

比如,有一部分人被解聘後,內心無法接受,一直閉門不出,拒絕再上班和一切社交,一旦和人接觸就會臉紅、緊張、焦慮。

在阿德勒看來,探討當事人的症狀沒什麼意義,探討這個症狀的功能(好處)——終於可以讓自己死宅到底,避免成長和獨立,同時還能因為“過去的悲慘經歷”獲得親友更多的關愛,卻很有意義。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拿“過去的傷痛”當藉口,去達到自己內心想逃避或者想獲得更多關愛的真正目的。

我們只有明白,人不是受過去支配的存在,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行動的存在;同時,身上的“傷疤”只能代表過去的經歷,不能決定現在和將來的一切,才能幫助自己從過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再像從前那樣顧影自憐。

第二個束縛——“人際關係”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是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用來衡量自己和他人成功和幸福與否的標準之一。

因此,我們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面都會特別在意自己的人際關係質量。在與人相處時,也總會在心裡暗示自己要儘量多“配合”別人,哪怕自己受點委屈、吃點虧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人際關係能夠保持和諧圓滿。

電視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的女主就是典型的“配合達人”,她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總是壓抑和強迫自己去討好身邊所有的人,直到自己因為實在無法承受內心的壓力和痛苦而病倒,她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這段經歷的描述在豆瓣評論組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大家都覺得在女主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紛紛表示處理人際關係確實讓人心力交瘁。

面對大家在人際關係中的苦苦掙扎,阿德勒指出,如果我們過於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就難免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這樣的行為,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無疑是一種傷害。

要想避免這種傷害,我們首先就要學會過自己的生活,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要時時、事事追求他人的認可,更不要害怕被他人討厭。

那些不顧你的處境和感受為難你或者你一拒絕就和你翻臉的人,即便不再來往也不用覺得可惜。因為人際關係的本質是彼此理解,求同存異,互惠共贏,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委曲求全。

其次,我們還要學會“課題分離”,也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在心中劃分出明確的界限。不要讓別人隨意干涉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輕易去幹涉別人的事情。

這樣做不僅雙方都會減少很多麻煩和衝突,自己的內心也會少很多痛苦和糾結。

比較理想的人際關係狀態就是“我喜歡你,但是與你無關”,因為我喜歡你,這是我的課題,你要不要接受,那就是你的課題。

在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不再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迷失自我,都做好自己的“課題”(事情),不對他人妄加干涉,那麼彼此的紛擾和個人的內心衝突都會隨之減少,我們自然就能從人際關係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再像從前那般憂心煩惱。

第三個束縛——“未來”

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們才能清楚而明智地規劃未來——斯蒂文生

不願甘於平凡,要成為與眾不同的人,似乎一直是大多數人潛意識裡的願望。

因此,我們總會給自己的人生定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如果以登山來比喻我們對於人生的態度,可能大部分人會認為一定要登上山頂才算是不枉此生。否則,自己的人生就會失去色彩,變得毫無意義。

電影《人生遙控器》的男主就和大多數人一樣,一心追逐眾人眼中有意義的人生,完全忽略自己眼下的生活質量和情感體驗,總是活在對未來的憂慮之中。哪怕當下和妻兒的關係已經日漸疏離,自己也因為太過焦慮而幾近崩潰,他也仍然堅持沉浸在對未來的規劃之中……

對於很多人選擇將生活的焦點都放在未來,並且忽略自己的心聲,不顧一切的追求眾人眼中認為有意義的生活,阿德勒是不贊成的。

他認為,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應該由自己賦予。也就是說,所謂的人生意義根本就沒有統一、絕對的評判標準,自己的人生其實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足矣。

同時,對每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遙望山頂、聚焦未來,而是享受沿路的風景、“活在當下”。

那些追求人生必須登頂的人,無疑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可預知的“線”。但實際上,我們的人生只是“點”的連續,是由一連串的剎那所組成。

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很多事情你根本無法計劃。所以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將注意力都傾注在未來之上,而是要過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就像矛盾所說的那樣:“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抓住現在。”

我們要明白,唯有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做好現在能做的事,不要將自己困在對未來的執念中;同時意識到人生的意義不需要由他人來評定,是由我們自己所決定,才能幫助自己從未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不再像從前那樣焦灼不安。

掙脫過去、人際關係以及未來對心靈的束縛,你的心境自然會豁然開朗,你會發現人生的選擇和決定權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真正作繭自縛的始作俑者從來都是我們自己,而能助我們破繭成蝶、重獲新生者也唯有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