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和很多人一樣,一川屬於社交網絡重度用戶,每當工作間隙都忍不住想要刷一下,看看網上有什麼最新鮮好玩的事情。

不過現在已經慢慢失去了對於社交網絡的熱情,每次看到熱門新聞,特別是熱門新聞下面的評論區,即便是足不出戶,你也很容易被千里之外的人氣到上頭。

很多人在根本沒有了解事實,甚至根本沒有讀懂文本的情況下,就急於發表觀點,除了不斷強化偏見、發洩情緒,給已經浮躁喧囂的網絡增加更多噪音之外,沒有任何價值。


網絡時代,我們更需要閱讀理解能力


網絡時代裡,太多人缺乏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上學時沒有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工作後又基本放棄了閱讀,因而現在連稍微長一點的微博都讀不進、讀不懂,就更不用指望能夠進行復雜議題的理性討論,或是通過自學去快速入門某一個領域了。

雖然我們現在有海量的資訊,以及各種各樣的傳播媒介,但是“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更何況,太多的傳播內容都是快消式、碎片式的,我們要想獲得更為系統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容,要想持續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還是必須依靠書本閱讀來完成。


閱讀的三種目的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提出閱讀有三種目的,分別是:

  1. 為娛樂而閱讀
  2. 為獲得資訊而閱讀
  3. 為增進理解而閱讀

為娛樂而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將閱讀當作一種消遣,譬如閱讀網絡小說——男頻文、言情文、耽美文等等。當下網絡小說盛行,為動漫、影視貢獻了非常多的IP,為了娛樂而閱讀的人絕不在少數。

除了將閱讀當作一種消遣方式以外,很多人閱讀是為了獲得資訊,或者說知識。我們的讀物不再只是書籍,而是擴展到了報刊雜誌、資訊網站、社交網絡、內容平臺等等。但是資訊的發達,知識的豐沛,並不等同於閱讀能力的提升,也並不一定能增進我們對於世界的思考。

在發達的網絡時代,我們不再需要記憶太多知識,可以非常方便地檢索到所需要的訊息。

當下我們缺少的不是資訊或知識,而是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

在《十三邀》的節目中,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老師就曾點評說,”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不是思考者。”

我們曾經希望學校教育能夠培養好人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很遺憾,這一使命如今的學校教育無法實現了。

我們在學校裡學習歷史時,總是將大量時間花在背誦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意義上,卻很少去思考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會以這種形式發生?為什麼歷史選擇了這位主人公?歷史事件與我們當今社會有何關係?

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只能從最基礎的閱讀能力開始,為增進理解力而不斷閱讀與思考,通過自我教育來摸索出道路來。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十三邀》|許知遠對話許倬雲


為增進理解力而閱讀


在莫提默看來,我們閱讀更重要的是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很多時候,一本書的作者是在某一方面比我們更厲害的人,我們雖然無法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到ta,但可以通過閱讀ta的作品,從比自己更“高杆”的人那裡學習。

我們閱讀一本書,就是在向自己既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通過運用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從不太理解到逐漸理解,儘可能跟上作者的思維和理解程度。

“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限制。其中一個跡象是,在力量與技巧上,身體不能無限制地成長……而我們的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下去”。——《如何閱讀一本書》

通過健身,我們可以增加肌肉的耐受力,通過追求理解力的閱讀,我們可以提升心智。

不同之處在於,無論我們再怎麼增加力量訓練,肌肉的耐受力和體能也是有極限的,但心智的成長、頭腦的發展卻沒有上限一說,也不會因為年紀的增長,而很快地走上下坡路。

我們從閱讀圖畫書、拼音書到純文字書,從閱讀通俗小說、經典名著,到通識讀物、實用型書、學術專著等等,就是我們理解力不斷提升,心智不斷進化的過程。

不過很可惜的是,就像缺乏運動鍛練一樣,很多人也缺乏心智鍛鍊,他們一旦進入到閱讀的舒適區之後,就不再往深挖掘、往外拓展,一直閱讀讓自己覺得愉悅、沒有負擔感的書。

殊不知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一直原地踏步的閱讀,我們的理解力就會變得僵化,大腦也會失去活力。

我們必須學會跳出閱讀的舒適區,少讀太愉悅的書。何為閱讀的舒適區?一位我關注的讀物博主李小墨曾經總結過——即一直閱讀自己專業領域、職業範疇、偏好喜愛的書,讀起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以這種讀法,哪怕讀再多的書,也是沒有多少長進的。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閱讀就是學習


當然,以上三種閱讀目的絕不是涇渭分明,互相排斥的。雖然我們努力想成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但是必要的娛樂消遣總是在所難免。在閱讀資訊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利用我們的理解力,做信息的篩選、甄別和消化。在增進理解力的閱讀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要記憶一些關鍵信息和核心概念。

一川是閱讀上的“雜食主義者”,我既讀網文(主打耽美,哈哈哈),也讀嚴肅小說,既讀實用型書,也讀理論著作,既想經世致用,也不忘腦洞大開。理解能力強的閱讀者,即便是讀消遣讀物、娛樂八卦 ,也可以讀出不一般的境界。

金庸的武俠小說曾經是很多人眼中的消遣讀物,大部分人讀完也就圖一個樂呵,故事情節可能都忘得差不多了,根本不會做深入的研究。小部分人能記住書中故事脈絡、人物關係、武功招式等等,而六神磊磊讀金庸,能夠通過故事情節、人物行事邏輯的別樣化解讀,來評論社會熱點,借古諷今。

還有一川特別喜歡看的娛樂號「藍小姐和黃小姐」,同樣是寫娛樂八卦,其他人寫起來要麼是捕風捉影、東拼西湊,要麼是道德衛道士,充斥著居高臨下的道德評判,但「藍小姐和黃小姐」卻總能從紙醉金迷的浮華世界裡,窺見人性的虛榮、脆弱與光芒,不只是在聊八卦,而是在談人生,聊人性。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我們在閱讀時所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沉溺於消遣型閱讀和資訊型閱讀,要更多地為追求理解力的提升而閱讀。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泛娛樂化時代,大家都越來越不願意讀有理解難度的東西,超過一定字數以上的微博,都會有網友說“字數太多,不想看,有沒有課代表可以總結”。

媒體人和內容傳播者,為了迎合讀者的畏難心理,為了提升傳播度和點擊量,就不得不降低閱讀的門檻,減少理論論證,直接上“乾貨結論”,嵌入各種故事、段子,取一個吸睛的標題,在文章裡摻雜大量網絡用語和表情包。

“電視機觀眾、收音機聽眾、雜誌讀者面對的是一種複雜的組合,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和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這些包裝精美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裡,就像錄音機願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

——《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初版於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的書,對於我們當下有著精準的洞見。

正所謂良藥苦口,為增進理解力而閱讀,註定是要痛苦一點的,這種閱讀就是學習。

這世上,哪有不下一番苦工,就輕輕鬆鬆學有所成的。在一川常去的健身房牆上,印著這樣一句話:“比起後悔,我更喜歡第二天健身後的痠痛”。

同樣地,比起頭腦空空、書到用時方恨少,比起將來因知識不足、思維欠缺而錯失良機,你會更喜歡閱讀時的那一點點難,一點點苦。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究竟怎麼樣才能通過閱讀,實現理解力的提升呢?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再為大家分享。)


要做一個對自我有要求的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