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3

如论鲍墟的历史渊源,那首先要说一下潴龙河渊源及组成,因为潴龙河是鲍墟村的母亲河。


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3

白洋淀水系


根据清《蠡县志》(清光绪2年[1876年])所载,潴龙河历史悠久,是大清河南支主要行洪河道,因在颛顼帝时,有猪化龙而河,故名猪龙河,随着时间推移改为潴龙河。根据清《蠡县志》及其他史籍记载,潴龙河在清初期及以前水源丰沛,其上游主要支流系由主要有大沙河、郜河、滋水(今磁河)、唐河等,在安平北郭村水文站上游汇流后称潴龙河,潴龙河,古代又称蟾河、杨村河、高阳河。下面简单叙述一下潴龙河上游自古至今主要的组成支流。


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3

潴龙河


沙河又名大沙河、澧河,古称湡水、野河,发源于内邱、邢台和沙河三县西部山区的六条大川;澧河,发源和流经邢台市的一条河流,古名澧水,《水经注》说:“渚水出常山中邱,东入湡,至任合澧”。上游邢台境内称作野河,沙河境内称作大沙河,其中下游河床宽达数里,皆是漫漫白沙。平日无水,系典型的季节性泄洪河。

郜河属海河水系,发源于太行山东麓鳌鱼山。流经河北省行唐县九口子乡、口头镇、上方乡、上碑镇、龙州镇、余地村等村镇,于行唐县北高里村附近注入潴龙河支流大沙河。

唐河,古称滹沱、呕夷、滱水、唐水等,发源于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源出其东南的枪锋岭,东南流入河北为唐河。历史上称唐河为大清河的正源。唐河自古是并入潴龙河的,清末才改道经清苑入白洋淀,唐河故道被今孟良河所占。《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 ……其川 虖池 呕夷。”经山西省灵丘县,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定州市、望都县、清苑县、安新县,在安新境内汇入北方内陆名湖白洋淀,后入大清河。

滋水,古代水名,今磁河属大清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端的驼梁东麓,流至灵寿的中霍营后,开始成为灵寿与行唐的界河,后入正定县西北隅。由正定、新乐交界处的闵镇开始,分流北面支流改称木刀沟。木刀沟继续东流成为新乐、藁城的界河。后入无极,经由深泽段家庄东北出境,入保定地区安国县,在安国县北郭村附近注入大清河南支潴龙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赵·中山》图标示,滋水为今磁河前身,属今行唐县与灵寿县的一条边界河。《说文解字》“滋”即滋水,“出牛饮山白陆谷,东入呼沱”。《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常山郡篇,“南行唐牛饮山白陉谷,滋水所出”。《土生说字》“滋”字造字于行唐,描摹的是蚕丝飘落、溪流淙淙的古行唐人文景观。


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3

潴龙河流域地形图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沙河与滋河相汇于祁州(安国)三岔口,经安平、博野、蠡县、高阳进入安新境内。在清朝嘉庆帝以前,唐河也是流入潴龙河的,据历史记载,到了清朝嘉庆6年(1801年)唐河发大水,脱离滋、沙二河向北迁徙,孟良河夺唐河旧道,在三岔河与沙、滋二河汇流后,从蠡县西南向东北贯穿县境。在历史上由于潴龙河河槽多次滚动和决口,河水的冲积作用,使沿岸形成不少坡地、槽地洼地(冲沟)、沙丘。沙丘主要分布在潴龙河两岸,鲍墟是潴龙河冲积沙丘的主要分布地。因为潴龙河多次泛滥,致使鲍墟频繁遭遇水患,鲍墟和洪善堡在历史上都因为洪水泛滥迁徙过,明代的蠡县志上即有鲍遷(迁)社和洪(迁)遷社,反应了当时鲍墟部分人因洪水南迁的史实,根据光绪二年的《蠡县志》记载:潴龙河在明嘉靖十一年九月——十二年5月大规模疏浚过一次县内河道,明朝万历间经常泛滥成灾,如唐河在县城南泛滥成为一片泽国;清朝初才修南北二堤,县志记载当时修堤每年由各村摊派,潴龙河南北堤要求标准一致:顶宽一丈五,底宽四丈年年加高陪厚,其后不断加筑形成现在的千里堤。清代以后人口村落日渐增多。

并入潴龙河上游的虖沱(唐河)水、滱(kòu)水、滋水在先秦《山海经》中即有记载,《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hū)沱(tu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dòng),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lóu)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huò)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kòu)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是大禹治水后所著,也传说是大禹与其助手时任水利、林业部长伯益合著,伯益早在舜帝时就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鲍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联雄安3

春秋早期白洋淀流域形势图


由此可见潴龙河的渊源,早在三皇五帝时的山川河流即有所记载,潴龙河的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繁衍史息息相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