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創新

人,最寶貴的能力是什麼?就是創新力!青年人,創新意識特別強烈,要看到自己這最寶貴的優勢,不斷培育它,發展它。不要怕被人指責為“幻想”。沒有嫦娥奔月的幻想,又哪有宇宙飛船登上月球的現實?

知識固然重要,想象尤其可貴,愛因斯坦就說過:“想象重於知識”。要開創新的道路,關鍵在於要有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問題。還是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李政道也強調說,要開創新路子,最關鍵的是會不會自己提出問題,能正確地提出問題,就是邁開了創新的第一步。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他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這就好象一個人關在漆黑的屋子裡找門,這裡摸一摸,那裡摸一摸,頭腦必須清楚,判斷力要強,摸得不對及時離開,摸到苗頭,就抓住不放。一旦打開大門,必然是一片光明。

學習與創新

當然,新的思路不可能從天而降,只有勤於積累,不斷學習新知,才會水到渠成,靈感隨機觸發。我國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一詩中寫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要想有一個“清如許”的思想頭腦,能夠提出新的思路,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如飢似渴地去吸取那湧湧而來的“源頭活水”。只有“活水源流隨我滿”,才能“東風花柳隨時新。”華羅庚就諄諄告誡自學青年:任何發明創造都是搞人家沒有搞過的東西,走人家沒有走過的路。這就只有靠自己去摸索,去學習,並且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否則就不可能成為好的科學家。

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有一句名言:“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每事都問個為什麼。”蘋果從樹上掉下地來,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英國的牛頓,躺在蘋果樹下,看著掉下來的蘋果,卻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這是為什麼?後來,他經過大量的科學實驗,終於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壺裡的水燒開了,把壺蓋衝得噗噗作響,這也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情,但卻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久的站在火爐旁邊,深深地思索其中的道理,後來,他終於發明了蒸汽機。

要想打開祖國醫學的大門也必須使用“問號”這把鑰匙。學習和研究祖國醫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質疑而漸釋疑的過程。問題激起好奇心,懷疑推動求知慾,舊的疑點解決了,新的疑點又產生,迫使我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追求。

學習與創新

學習祖國醫學,當然首先要認真繼承,但繼承畢竟是為了發揚,學習正是為了創新。要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就必須師古而不泥古,尊重古人而不迷信古人。

經典著作,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很值得深入研究,認真繼承,但也不能看作句句金石,字字珠璣。如果脫離臨床實際,穿鑿附會,隨文敷衍,以經解經,死於句下,束縛思想,又有何益?善學者則著重掌握其精神實質,特別是臨床有實際指導意義的重要觀點和思路,諸如天人相應觀,整體恆動論,治未病的思想,辨證論治的原則等等。

歷代醫籍中,發皇古義而融會新知者,固然很多,但陳陳相因,泛泛空談者,亦復不少。有的還存門戶之見或主觀臆說。如果不加思索地兼收幷蓄,必然思路不清,難以運用。善學者則重在觀其新意,獵取其新知。對於有爭議者,則以臨床驗證來判是非、定取捨。我們既要看其是否“言之有理”,尤其要看其是否“行之有效”。理論來自實踐,理論又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只能以事實來修正原有理論,決不能遷就原有理論而漠視事實甚至歪曲事實。例如溫病學派感於用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貽誤病人。於是深入研究溫病,認為溫為陽邪,化火最速,最易傷陰,所以治療溫病貴在辛涼清解,保津養陰,治法一變,救人無數。實踐證明理論正確,所以溫病學派大行。然而,“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常規論治,對有些溫病就不適用。洪子云教授在救治“乙腦”病人中發現,病人傳變迅速,甚至發熱伊始而斑疹顯露,惡寒未罷而神昏痙厥已成,若循衛氣營血常規論治,必然延誤病機,甚則莫救。因此必須嚴格把握疫毒深入營血之病理特性,不論表證有無,概以大劑清熱解毒、涼血化斑、或兼熄風,或兼開竅為治,才能取得裡和表自解的效果。

學習與創新

祖國醫學的歷史,就是在繼承中不斷揚棄,在揚棄中不斷創新的發展史。《難經》獨取寸口的診脈法,較之《內經》三部九候的遍診法,更加切合實用,於是遍診法日漸被淘汰,而脈診寸口則沿用至今。《內經》的“心主神明”之說,與事實不符,故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王清任還詳細闡明“靈機不在心在腦”,符合事實,言之成理,故為醫家接受。吳又可創雜氣致病說,是對《內經》六淫致病說的重要補充。仲景創六經辨證,則是對《內經》熱論的重要發展。溫病學派不拘於傷寒之說,更是重要創新。金元四大家繼承歧黃仲景之學,各樹一幟,不也是重要發展麼?解放以來,對祖國醫學進行系統整理,逐漸形成中醫生理學、中醫病理學、中醫辨證學、中醫治則治法學以及中醫養生學、中醫心理學等等,難道不是對祖國醫學的重要發展嗎?利用現代科學的手段,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腎、脾本質的探討,對攻下、補益、活血等治法的研究,對不少中醫方劑和藥物的實驗,難道不是推進中醫現代化的發展麼?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祖國醫學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除了歷史的原因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外,沒有形成勇於創新的學術空氣,沒有培養出成千上萬富於創新精神的人才,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切有志於振興中醫的青年,一定要培養自己最寶貴的創新能力。

馬有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