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前言

齊朝輝老師生長於一個收藏之家,受家庭環境薰陶,自幼喜歡錢幣。說起自己對錢幣最初的認識,他這樣介紹:

“我的父親喜歡書法、愛畫畫,也經常把銅錢、紙幣固定在硬紙板、老賬本上,欣賞上面的文字圖案。我就經常跟著翻看,慢慢地被古錢上的各種錢文、紙幣上的人像、風景圖案所吸引,興趣就這樣培養出來了”

長大後,齊老師對古錢幣更加痴迷,手上的藏品也越來越多。慢慢地,這種喜愛也變成了職業,在哈爾濱、大慶開了自己的古玩店,以藏養藏。

經營古玩店二十多年,齊老師對圓形方孔的中國古銅錢和各種銀元始終有種特殊偏愛。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齊朝輝:資深錢幣收藏家,2002年開始在一些鑑定、拍賣平臺擔任版主及鑑定師,在古錢幣方面耕耘二十餘年,有著豐富的市場實戰經驗和非常高的錢幣鑑賞能力。

中國錢幣歷史悠久,種類紛繁。幾千年的貨幣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華,也撐起了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體系。先秦時期,銅錢就成了中國錢幣的主流,又被稱為泉、布、帛,孔方兄等。

秦統一中國後,迎合天圓地方之說,以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作為流通貨幣。這種規制成了此後的兩千多年的銅錢基本樣式。儘管後世也偶爾有刀幣、貨泉(如新莽貨幣)等出現,但流通範圍、時間都非常有限。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古錢幣一直是國內收藏投資的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突出。儘管價格相比於瓷器、書畫等門類比較“親民”,但辨別和鑑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及文物、古漢語等知識卻並不少,這對於很多普通藏家都頗有難度。幾乎所有藏家都知道看錢幣一看銅質,二看鏽色,三看錢文,四看品相,但具體怎麼看,卻沒有多少人能說的上來。作為這一行業深耕幾十年的老玩家,齊老師將結合自己的藏品、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大家講解古銅錢的基本鑑別技巧。

01 看銅質

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銅錢的原料配比都有所差別。例如,先秦時期的刀幣、布幣大多以深紅、淡紅色的青銅為主,而且幣身都比較薄。然而,現在做假銅幣在原料配比上就很難過關,為了增加銅的流動性,他們經常在原料中摻入比較多的鉛、錫,而且做出來的錢身大都比較厚。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秦漢、唐、宋這樣政權穩定、經濟富庶的時代,發行的銅錢原料配比穩定、質量上乘、品相精美。而那些“亂世”就很難保證這些。如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割據,各種大小政權很多,錢幣的樣式、質量差異很大,而且總體上比較差。同時,因為連年征戰,大部分政權財政困難,銅資源緊張,鑄造銅錢的時候,原料配比就不太正常。為了彌補銅的不足,經常降低含銅量,摻入比較多的鉛、錫,鑄工也不精。

另外,明嘉靖之前都是青銅為主,嘉靖之後的銅錢以黃銅為主。例如清代咸豐年間的當五百、當千大錢,寶河局,寶陝局都是以紫銅為主,基本上沒有黃銅;而發行量大的當十、當百小錢是以黃銅為主。但寶泉局和寶源局的當五百、當千大錢,一般又分黃銅和紫銅兩種,這個比較容易弄混。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在鑑定的錢幣時候。要先搞清楚錢幣的年代,然後從銅質方面分析,看符不符合時代特徵。如果在戰國刀幣、布幣出現黃銅的現象,基本上可以確定是新仿的、因為那個年代幾乎沒有用黃銅做錢。

02 看鏽色、包漿

銅錢辨別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看鏽色、包漿。首先是鏽色,南方坑口的錢幣鏽色大都以藍、綠或者藍綠相間的顏色為主;而北方大多數地區土壤比較乾燥,這裡的錢幣鏽色就是以紅、綠、黃,或者紅綠黃相間的鏽色為主;到西北地區,氣候更加乾燥,錢幣基本上都不帶鏽,表面直接是銅氧化之後的包漿。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同時,真正的老錢幣,包漿都是有講究的,最裡層是包漿,中間一層紅斑,表面生綠鏽。但作假的錢幣經常都會將這三者搞亂,紅斑長在綠鏽外邊肯定就是不對的。

跟包漿鏽色相伴隨的,是銅錢的磨損狀態。傳世的銅錢,穿口和外廓經常磨損的地方都非常圓潤、光滑。古代的銅錢一般都是用繩子穿起來的,時間長了,穿口就被磨的圓潤。另外,一些花錢,也就是辟邪用的壓勝錢,會用繩子拴起來長時間佩戴,它的穿口磨損比較嚴重,也比較圓潤。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相反,現在銅錢作假的時候,會用滾筒或者砂輪兒、打磨機進行打磨,只能打磨到表面和邊緣。儘管表面看起來非常光滑圓潤,但穿口裡邊卻磨不到,所以穿口看起來非常生硬。

齊朝輝老師:那些被你忽略的古錢幣實用鑑別“冷知識”

看一枚錢的時候,還要看穿口的磨損狀態和表面的磨損狀態是否一致。在鑑定的過程中,就遇到過很多錢幣,看起來挺不錯,但是仔細一看穿口非常生硬,表面的老包漿和磨損程度不匹配。


在平時的鑑定、交流中,我們發現,關於錢幣藏友們有很多很多的疑問。藉著專訪的機會,我們從中挑選了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請齊老師進行講解。

您能為大家分享幾個古銅錢鑑別中的“冷知識”嗎?

銅錢的鑄造方法也是比較關鍵的因素。比如說先秦時期的刀幣或者布幣,澆鑄的時候,澆口外邊緣很多時候有擠出範外的銅渣,導致它看起來粗糙、有毛刺,不是非常光滑。

然而現在的造假者把刀幣或者布幣的邊緣都搓磨得非常光滑,這就屬於是畫蛇添足。

銀元鑑別裡有聽聲音的說法,這點在銅錢上適用嗎?

聽聲音也可以做參考,比如說新仿的錢往地上一扔,聲音比較脆、發尖,行話叫火氣重。老錢在地下長時間深埋,或者是傳世流通,導致聲音是比較悶。因此,聽聲音可以作為參考。但有的仿品用老銅新鑄,將老錢殘次品回爐熔化,然後重新鑄造,這時候,聽聲音的作用就不是太大了。

老師們鑑定的時候,通常會說“火氣”這個詞,怎麼看火氣呢?

比如說一件新衣服和穿了十幾年的衣服,它的顏色、感覺、光澤和鮮豔程度就不一樣。錢幣也是一樣的道理。

簡單來說,無論銅錢還是銀幣,它是如果是老錢,長時間接觸空氣,表面有一層氧化層,看著非常柔潤。而新鑄出來錢幣看著有“賊光”。因此,“火氣”主要是通過顏色、色澤進行判別,這個也就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

現在的科學手段鑑定,對於銅錢有哪些比較靠譜的嗎?

以前檢測銅錢可以看金屬成分。但是剛才所說的老銅新做的銅錢,檢測成分或者光譜分析作用不會太大。

有一段時間流行銀元檢測器,實際就是一塊強磁。用強磁吸銀幣,看看能否翻面。這種方法在一些仿品含銀量低的情況下有一定作用。但現在的假幣含銀量都和正品比較接近,這種方法就起不了作用。

目前來說,鑑定錢幣的科學手段還沒有什麼太靠譜的 主要的還得看眼力,憑經驗。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免費鑑定名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