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敵1.3萬多人,俘敵4千多人的東征戰役 紅軍到達陝北,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確定了軍事戰略的基本原則: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1936年1月27日,中央召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東征進軍路線,部署了東征兵力,正式組成紅軍抗日先鋒軍,由毛澤東任總政委,彭德懷任總司令

殲敵1.3萬多人,俘敵4千多人的東征戰役 紅軍到達陝北,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確定了軍事戰略的基本原則: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1936年1月27日,中央召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決定東征進軍路線,部署了東征兵力,正式組成紅軍抗日先鋒軍,由毛澤東任總政委,彭德懷任總司令。分左中右3路東征。 第一階段。各軍團突擊隊和先頭團在預定的渡河點突破晉綏軍防線,控制了河東灘頭陣地,並積極擴展渡河場,掩護主力部隊渡河。23日,紅軍全部控制辛關至三交鎮之間各渡口,佔領了包括三交、留譽、義牒各鎮在內的縱深35公里,橫寬50餘公里的地區。面對紅軍的凌厲攻勢,閻錫山一面急電蔣介石,請求發兵增援,一面將自己14個旅的機動兵力,集中編為4個縱隊分別從中陽、汾陽、介休、隰縣各個方向對紅軍實施反擊。紅一方面軍針對敵人行動企圖,改變原定在弧線內殲敵的計劃,以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一部兵力在原地鉗制敵第一、第四縱隊,主力揮師向東,尋機殲敵。3月10日,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主力乘兌九峪敵第二、第三縱隊立足未穩,向其發起攻擊,戰至日終,擊潰閻部第一線部隊,殲敵約2個團。河西的紅二十八軍等部,乘陝晉軍東調之際,迅速進佔宋家川,吳堡等地,收復部分被佔蘇區。第二階段。兌九峪戰鬥後,閻錫山糾集4個縱隊的兵力重新向紅軍發起反擊。這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已陸續入晉。鑑於各路敵人集中向石樓方向反擊,減弱了太原和晉西南、晉西北的防守兵力。軍首長決定,以紅一軍團並指揮第八十一師主力為右路軍,以紅十五軍團主力為左路軍,分別向南向北發展進攻,擴大和發展戰果;以紅十五軍團1個團另1個營,及新成立的第三十軍和山西遊擊隊為中路軍,擔任牽制敵人,繼續包圍石樓,控制黃河渡口,維持後方交通等任務。3月16日,右路紅一軍團及第八十一師南下,突破敵汾河堡壘線後,沿同蒲路急進,先後攻佔了霍縣、趙城、洪洞、臨汾、襄陵,曲沃等廣大地區,並攻佔襄陵縣城,破壞同蒲鐵路150餘公里,擴大紅軍3000餘人,籌款7萬餘元。18日,左路軍從靈石以西地區北上,經文水、交城地區,逼近太原附近的晉祠。左路紅十五軍團主力於26日經岔口鎮、嵐縣向興縣方向前進,爾後同在羅峪口渡黃河的紅二十八軍會合。與此同時,中路紅軍與敵周旋,有效地牽制了敵軍主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進攻行動,並在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廣大地區開展群眾工作,擴大紅軍。第三階段。集中兵力,打破“圍剿”,回師陝北。紅軍主力分兵南下北上後,於3月下旬,蔣介石委任陳誠為山西“剿共”軍總司令,直接指揮入晉的國民黨中央軍編成的第五、第六、第七3個縱隊,企圖封鎖黃河,分別圍殲紅軍於黃河以東地區。同時,強令在山西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向延長、延川進擊,以造成紅軍後顧之憂。在此情勢下,紅一方面軍左右兩路紅軍向中路紅軍靠攏,集中兵力,相機殲敵。4月4日,右路紅一軍團和第八十一師,由古城、汾城等地北上,攻佔吉縣,並逐一掃除了平渡關至清水關的晉軍黃河沿岸堡壘;左路紅十五軍團,於4月12日,在師莊地區殲晉軍第六十六師1個團另1個炮營,擊潰其3個團,俘團長以下600餘人,爾後轉至大麥郊鎮休整。紅二十八軍經金羅鎮攻佔三交鎮後,經石樓到達康城與紅一方面軍總部會合。在圍攻三交鎮戰鬥中,軍長劉志丹不幸犧牲。當東征紅軍轉戰河東之際,國民黨中央軍沿同蒲線和正太路進入山西,駐守洛陽、潼關及關中一帶的國民黨部隊也加緊對陝甘蘇區的圍攻,並沿河北上,封鎖黃河渡口,包抄紅軍後路,企圖將紅軍主力圍殲於黃河東岸的呂梁山區。為避免大規模內戰,爭取和團結一切抗日愛國力量,擴大統一戰線,積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先後派遣周恩來、李克農前往洛川和延安,與東北軍愛國將領張學良秘密會談左成了東北軍、西北軍與紅軍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協議。同時又利用蔣、閻矛盾,通過多種渠道,對閻錫山作了大量統戰工作。中共中央於4月13日至15日召開軍事會議,作出“逼蔣抗日、回師西渡”的戰略決策。紅1軍團和紅15軍團從4月下旬逐步轉移到黃河岸邊。5月1日至5月5日,紅軍主力和總部人員先後從延水關、永和關、清水關、鐵羅關一帶渡過黃河,返回陝北。5月5日,毛澤東率紅軍總部回到陝西楊家圪臺,簽發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5月21日,毛澤東、周恩來率領紅軍總部回到瓦窯堡,歷時117天的渡河東征結束。擊潰晉軍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轉戰山西50餘縣,殲敵13000多人,俘敵4000多人,繳獲各種槍支4000多支、火炮20餘門,擴大紅軍8000餘名,籌款50萬元,紅軍的兵員和物資均得到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