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作者丨林峤

本文为《林峤汉砖佛造像》一书后记,原标题为《创作小记》

设计丨 张涵

摄影丨 张德政 张劲松 赵立 胡建锋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面对殚心劳作的《林峤汉砖佛造像》一书样稿,心情有些沉重,却又倍感欣慰。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年对佛造像艺术的学习、研究,终于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当然会有几多春华秋实的惊喜。意想不到的是,四川美术出版社居然要为我出版一本收入百件(108块)汉砖佛造像人物写意画的个人专集,而我,不过是一名在艺途中写写书法和画画山水的普通行者,只因跋涉与休憩间偶然的沉思触动了叩问古老砖画艺术的心弦,于是多年来广泛浏览后的身心投入,直到今天的爱不释手,让我的书斋画案又增添了汉砖画艺这份难以离舍的情缘。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为了佛造像艺术,多年来,我深入系统地学习过《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22卷本)、《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中国巴蜀新发现汉代画像砖》、《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上、中、下卷)、《巩县石窟北朝造像题记六品》、《中国汉阙全集》、《甚深微妙——中国古代石刻造像拓真》等书籍,对佛教石窟洞窟形制,台座类型,尊像光相、印相、姿势、绘饰、类别等稔熟于心,收获颇多。在此基础上,又在探索性的比较整理和研究中,汲取北魏造像、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精华,努力呈现汉隶、汉篆、北碑等书法经典古朴厚重、力道清劲的点线特质,为传承发扬优秀的巴蜀砖画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我深信功夫不负苦心与执着,机会总是预留给有备而来者,所以艺者欲求成功,无须赘言,必须得付出超常数十倍的努力。多年来,我的腰椎、颈椎都因朝夕伏案遭受过病痛的折磨,但是为了艺术梦想的追求,我咬牙挺过,没有什么不能忍受。实现艺术梦想需要灵感,那是点亮艺术神思和创造力的激光,所以每当灵感激越的时候,岂能轻言放弃?“世上功成事非易,唯多炼狱始方成”,皆须炼狱般的磨砺,有呕心沥血的付出,才有成功的光临。应该信奉的是,唯有坚持从艺初始时的那种一厢情愿和一鼓作气的执着,才能走向成功。为此,我愿意付出不懈的努力。所以,我的每一次阶段性成果,都是在废寝忘餐的坚持中逐渐累积而成的。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笃志者不言悔。”当然,我艰难的创作历程,与古今成就大境界者的惨淡经营相比,何其微不足道。如果定要归纳收获的话,有以下三点体会愿与同道交流和共勉。

其一,脚踏实地的学习、创作,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绕不开的必经之路。要在浩如烟海的佛教造像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消化的过程中,提炼出既符合中华古朴的审美特质,又能蕴含巴蜀文化精髓的东西,虽然如同跋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但相信笃志功成,就会有无尽的信心。

其二,借用再创造的构意和手段,将有用的信息变为独特的写意佛造像的艺术语言,洵非易事。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只是一般的照像翻版,没有提炼、舍取和融合,也就是说没有汲古生新的创造,是不可能打动观赏者的。

其三,将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而且具有奇峭的斑驳残缺之美的巴蜀汉砖进行再提升、再创作,达到物情合一的完美结合,没有先例可寻,成功与否,更加不可预见。当成功变得迷茫神秘时,上苍往往会给勇于探索者更多的眷顾,给苦行者以最好的回报。这时,在不无期待的祈望中会看到一些成功的光点,然后透过艰难的最后努力,光点聚汇,希望就有可能在眼前一亮。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两年前,在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骨干培训班”上,中国美协刘健先生的一句话,是唤醒我决心探索汉砖佛造像的原动力。当时刘健先生对我的广元千佛崖画卷作了提问,他问:“石窟中的佛像如何解决?”我来不及思考,随即回答:“去现场收集资料解决……”返家后,我为自己的回答感到吃惊。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画人物是我的弱项;问题既然已经提出,如何面对,如何解决?在压力面前,我没有食言,毅然开始了在学习中耕耘探索,又在耕耘探索中学习的耕读生涯。于是,几年的准备和月晨灯夕的努力投入,天道酬勤,我终于在佛造像艺术的艰苦跋涉途中初获进步,不胜欣慰。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要创新中国画,不外乎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技法工具,二是个性语言,三是材料。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突破,是每一位有担当的中国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在中国画水墨写意佛造像艺术方面,做了一些多向探索和实践,例如直接漏白佛造像的画法,青铜锈斑驳佛造像的画法,北魏佛造像拓片效果的画法,篆刻佛造像多层叠加的画法,高度抽象朦胧佛造像的画法,以及特效飞天的画法等。探索创新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每一次面临的新挑战,都有可能是失败的结局,但每一次的失败,都是积累经验和启迪深层思考的又一次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唯祈望功夫不负今人,有朝一日进入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言

“只因未到那深处,若到得那深处,自然佛门洞开”的境界。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后来,一件件超过两米的大画作,相继在全省、全国画展入围或获奖,更增添了我探索的信心和力量。古朴生新,当然绝非易事,更何况冷僻如此的汉砖画像?如果不付出百倍的努力,没有春花在寒峭中的勇敢绽放,想预先坐享秋果绚美,恐也绝无可能。所以,我认为从佛造像题材的一批中国水墨写意大画,再到写意汉砖佛造像艺术,是天运巧合,更像是一种未必知其然和所以然的必然。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己亥夏日,我参加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中国石油书协主办的“石油精神翰墨行——中国书法家志愿者走进西北销售公司、玉门油田”的大型活动,在路过嘉峪关时,车停下休息,有人提议拣选一块石头以志此行。大家拣选的石头都很好看,我却拣了一块破旧的砖块,大家开玩笑说我“千里拣块烂砖头”,我不在意,认为“各有法眼”,遂一笑了之!没想到,晚上在宾馆灯下,当大家看到我的“烂砖头”时,皆惊异非常!崭新的创意刷清了他们几小时之前的成见。因为我在砖的六面都画上了佛造像,“烂砖头”自然天成的肌理和色彩正好衬托了佛造像,苍朴之色,浑然天成,加之笔墨韵味,让佛造像熠熠生辉。没有丝毫犹豫,他们立即返回寝室,都拿来了自己拣的石头,让我都画上了佛造像。灵感使我难以入眠,我忘记劳累,饱享了创造的欢乐,也由此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佛造像艺术再现于充满厚重历史沧桑感的巴蜀汉砖上呢?返回成都后,我迫不及待,到送仙桥购买了三块普通的汉砖,兴奋地投入了创作。待写意汉砖佛造像画出来以后,很快得到业界朋友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大都从没见过,说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有些朋友觉得创意奇妙,观赏后感到震撼;也有些同道认为,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用同时代有悠久历史的佛造像艺术同巴蜀汉砖嫁接,结合点很好,立意新颖独特,用新形式传播弘扬巴蜀汉砖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值得期待和肯定。

初期的探索实践开阔了我的艺术创作视野,嘉峪关之行,画砖的触动让我一个新的思考逐渐成熟:既然如此,为何不画一批汉砖佛造像作品,作为正式的起步呢?于是,我马上付诸行动。先在小区租下一间仓库,装修后配置了八个大型货架,利用假日又去雅安市芦山汉城淘弄汉砖等材料;后来又得高文老师的指点,先后几次去新津、大邑、梓潼等汉砖出土和残存地,不辞劳苦地寻寻觅觅,采购了一批我喜欢的普通汉砖。同时,我对民间保存的普通汉砖恶劣的生存环境担忧,也为自己明智的保护行动而庆幸。

汉砖入库,并非举手之劳,那不过是创作准备工作前期迈出的一小步。汉砖各色不等,小者十来斤,大则几十斤重,购置入库后搬运已是苦差,通常须得经历清洗、吹干或风干等过程,来回折腾不说,还要倍加小心。劳苦之余,偶有闲暇,无论寒暑钻进仓库,就会终日徘徊其间,流连忘返。无数次地反复观赏,酝酿,构思,一旦灵感激越,忽有创作冲动,才能进入境界,正式开始笔墨创作。废寝忘食的创作结束后还要将大小汉砖搬回仓库,进行封蜡、建立存档卡片等后期处理,既繁琐,又很消耗体力。尽管如此,我觉得那种自嚼菜根的苦中有乐,即为了创作不顾一切的心甘情愿,除了艺者“自作自受”外,局外人大约是无法理解的。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丨佛心,水墨画,214x199cm,宣纸,2019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丨和谐世界,水墨画,214x199cm,宣纸,2019

在几年的创作劳动中,我先后得到过刘曦林、何应辉、刘朴、宗性法师、梁时民、高文、魏学峰、郭强、王家葵、刘卫东等著名专家学者及艺友的无私指导,开悟了创作神思,也增强了我的信心。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学习,砥砺了我的毅力,也丰富了我创作的技巧。一块块汉砖佛造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一批批风貌独特、似有学术和内涵价值的拙作相继问世后,很快得到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回应,决定出版《林峤汉砖佛造像》一书,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褒奖。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丨筑梦,水墨画,248x145cm,宣纸,2019

现在此集即将付梓,感慨殊深。如果要自道甘苦,说出最真实真切的体会,那就是确定目标后要知难而上,敢发他人之未想,持之以恒,敢于实践前人没做过的事,去迎接新的艺术挑战。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丨何应辉先生为本书题字

面对《林峤汉砖佛造像》书稿,浮想联翩,我愿以此书敬献给我的师友和我的亲朋,衷心感谢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文化馆、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成都市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感谢王道义、吴坤、冷柏青、向运华、向运成、王东、任春林、李敬烨、李旭等老师和朋友们,他们无私倾情的相助和鼓励,令我感动不已。特别是恩师何应辉先生为拙书题写了有汉代圆浑厚重和正大气象书风的书名,承蒙其多年的厚爱,我感铭不已。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收获已成过去,不因小获而窃喜,才会有永远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人生的旅途中有心爱的书画事业朝夕相处,我是何等的幸运,期望今后不懈的努力后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丨《林峤汉砖佛造像》内页

最后,祈望此书能对书画、佛教、收藏界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更希望得到各位方家、朋友的不吝赐教。灯前感慨,忆及多年的寻觅和耕耘,得诗一首:

汉砖画像趣天真,古朴风仪意态淳。

写画奏刀非易事,功夫不负有心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文化馆研究馆员

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

四川中国画学会理事

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书法作品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最高奖),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获奖作品”(最高奖),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妙品奖”,文化部第八届、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银奖,中国文联首届兰亭奖“优秀奖”。山水画《家在画屏》获文化部2012全国青年美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著有《震影墨痕·林峤书画精选》《林峤水墨画集》《林峤山水写生》《林峤书画》《当代四川中青年书法名家系列丛书·林峤》《2015林峤书画新作》等专辑。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

一书即将付梓面世

敬请期待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成都建筑·遗珠 I》,本书详尽收录了几十座成都历史建筑的高清摄影图,设计精美,印刷精良。书中详细介绍了每个建筑的地址、面积、年代和历史等,具有极高的纪念和收藏价值。

《成都建筑·遗珠 II》是由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和成都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联合主编的建筑类系列画册。全书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至第十一批)为依托,对成都市域现存历史建筑进行踩点、拍摄、梳理。历经时代沧桑变迁的历史建筑不仅重现了旧时风貌,也是一位文化精神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更彰显出“老成都,蜀都味”,重塑了城市记忆体系。系列之二共收录50处建筑。

《林峤汉砖佛造像》创作记 | 108块汉砖上的画艺

苦短无常李华生(1944-2018)

《寒食帖》秘藏崇州江源数十年|这样的院子谁不想拥有?

细活慢工著清音|琴学典籍《沙堰琴编》宣纸影印线装版面世

成都100座老建筑遗珠大赏 | 我们遗忘的古旧斑斓

专访著名藏家林明哲:疫情后艺术市场的新一波机遇来临?

《戴卫写生60年》|画家是感觉家,有感觉才有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