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前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相親盛行。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因朋友或親戚牽線,見面、喝茶、看電影或吃飯,隨後電話或微信,建立聯結;有緣的繼續,你來我往,你退我進;直至一方按耐不住,提出結婚,另一方或欣喜應允,或半推半就。然後過禮、拿證、操辦酒席,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小時候讀過很多“童話故事”,幾乎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是­——王子和公主舉行了婚禮,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結婚往往並非結局,僅僅只是故事的開始!隨著國內解禁、復工,多地區迎來離婚潮。讓我想起了毛姆的《面紗》,那也許是一種社會現實的生活寫照。

故事主要講述女主凱蒂迫於外界壓力,嫁給自己不中意的男主瓦爾特。婚後生活不盡如人意,凱蒂紅杏出牆後,在瓦爾特的逼迫下,跟他一起遠赴霍亂爆發地,在這裡他們經歷前所未有的情感波瀾和心靈洗禮,最後瓦爾特染病身亡,而凱蒂獲得精神的覺醒。

整個故事跌宕起伏,通過一個俗套的婚外情事件,細緻生動地描繪出愛情與婚姻裡的生活百態,巧妙地揭示不同的感情形態,對人性的複雜變化做出冷靜、犀利、徹底的剖析。同時,毛姆對中國的古代的道家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見解獨到。

30歲後再讀《面紗》我發現,現實生活中面紗無處不在。光陰流轉,大多的理想主義早已隨著歲月,被碾碎在了真實世界裡。你我在這喧囂的紅塵俗世中浮浮沉沉,早已不復當初的模樣。揭開華麗的面紗,隱秘的人性、神秘的愛情和複雜的婚姻,清晰明朗,犀利真誠,直指心底。我們終將明白: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才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01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

凱蒂從小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活潑開朗,明豔動人,善於交際,流連各種舞會,一心憑藉美貌覓得金龜婿。年級漸長,未能如願。比她小几歲的妹妹,資色平庸,卻很快就要與富有的獨生子結婚。虛榮的凱蒂騎虎難下。

瓦爾特是一名細菌學研究專家,聰明,博學,性格內斂、偏執;專注於科學研究;個子不高,皮膚黝黑,卻難掩一股孤傲之氣,對於社交圈沒有好感。

兩人從外形氣質、性格愛好到思想觀念,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兩個截然不同世界裡的人。瓦爾特回倫敦度假,在一次舞會上,對美麗活潑的凱蒂一見鍾情,很快便向她求婚。對凱蒂而言,這時的求婚,無疑是雪中送炭,她決心委曲求全,解除自己的困境,於是草草嫁給特瓦爾特。

聰明如瓦爾特,當然知道凱蒂嫁給自己不過是權宜之計,但是因為太愛了,所以不在乎;他慶幸自己可以愛她,就算沒有得到愛的回報也在所不惜;甚至認為找不到任何理由要求她愛自己,生活中百般討好她;大多數丈夫視為當然的對於妻子的權力,他卻把它當作妻子給予的恩惠。

求婚的時候,瓦爾特對凱蒂說,我會盡我所能使你快樂。瓦爾特對凱蒂愛得熾熱又卑微,但是這樣的愛,只是建立在凱蒂美麗活潑的外表上,因為這些都是他最缺乏的。他了解凱蒂骨子裡的虛榮淺薄、輕佻無知。婚後,他百般迎合凱蒂,把自己原本的面貌隱藏起來,戴上淺薄愚蠢的面紗,並沒有得到凱蒂的歡心,反而弄得自己一無是處。

凱蒂遇見英國駐香港副領事湯森,湯森高大英俊,風流倜儻,兩個人一見傾心,乾柴烈火,無視彼此的家庭與社會道德。

瓦爾特無意中撞破凱蒂的背叛,他深知只會尋歡作樂、依靠長袖善舞的妻子維持名利的湯森,與凱蒂不過是逢場作戲。對於他而言,當初對凱蒂的喜愛有多深,如今的憤恨就有多深。瓦爾特無法寬恕凱蒂,也不能原諒自己,為了守護自己的婚姻,也為了懲罰妻子,更為了懲罰自己,他申請到霍亂爆發地區湄潭府工作。並提出要麼凱蒂跟他一起去,要麼讓湯森答應一週內離婚娶凱蒂。凱蒂全身心的愛著湯森,自信滿滿去找他,卻終於看清湯森的自私虛偽、風流無恥的本性。凱蒂心生絕望,跟著瓦爾特遠赴湄潭府。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在軍閥統治的年代,中國的湄潭府貧窮、落後、荒涼,疫情洶洶,到處都是病人,隨時隨地都可能面對死屍。

在這裡個死亡氣息瀰漫的地方,瓦爾特儼然就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他每天忙忙碌碌,沒日沒夜的工作,不是在實驗室研究治療方案;就是奔波教堂裡或街道上,救治病人。經過考察,他發現人們因迷信風水,把病死的家人,掩埋在小河上游的岸邊,有些死屍的肢體暴露在河水裡,人們在小河下游直接挑水飲用,造成了反覆的感染,導致疫情越來越嚴重。瓦爾特頂著巨大的壓力,不辭辛勞,多方籌謀,周密設計,組織民眾移墳,幫人們用風車從遠處調水飲用,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瓦爾特沉著冷靜,才智過人,細緻周到,充滿了愛心和智慧,他身上閃爍著日常生活中讓人難以覺察的偉大光芒。從醫藥助理到兵團長到修女到行政官,他得到所有人的稱讚和尊敬!

而凱蒂因為丈夫的原因,在參觀修道院時,得到了充分的重視與尊敬。她終於發現在沉悶無趣的面紗下瓦爾特的另外一面。也終於明白,自己之所以看不起瓦爾特,只是因為他深愛著她,而她不愛他。

面對瘟疫的時候,人的生命變的脆弱,同時也變的堅強。凱蒂提出到修道院參與救助工作,也許是出於仁愛,更可能的是為了排遣個人的孤單和寂寞。在這裡,修女們的無私、仁愛、中國孤兒們的可憐無助、病患者的哀號掙扎,無不觸動著她的心靈。每次來到修道院內,凱蒂感覺自己似乎送入了另一個世界,陌生地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

在修道院,凱蒂的靈魂彷彿得到了淨化,她第一次發現,世界上還有另一種活法。遠離紅塵俗世中那些浮華的燈紅酒綠、男歡女愛,女性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別人的尊重,也能使自己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凱蒂在修道院,積極的投入到繁瑣而緊張的工作。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凱蒂為自己之前做過的荒唐事追悔莫及,她向瓦爾特懺悔,請求原諒,希望可以彌補他,希望可以和他做朋友。

瓦爾特對她說:“當我決定帶你到湄潭府,就已經原諒你了。”

凱蒂問他:“我們以後怎麼生活?”

瓦爾特苦笑一聲“難道我們不能順其自然嗎?”

凱蒂問瓦爾特:“你為什麼鄙視自己?”

他回答道:“因為我愛你。”

瓦爾特逼著凱蒂來到湄潭府,對於她來說更多的是恐懼與寂寞。而瓦爾特每一天都忙忙碌碌,無數次行走在生與死的邊緣。依然細緻入微關心她,他會告訴她不要一個人出去,怕出意外;當她生吃蔬菜沙拉時,瓦爾特會提醒她,此刻這麼做是多麼的危險。似乎他的愛一直都在。可是,愛她,讓他連自己都看不起。凱蒂自始至終都沒辦法理解丈夫,對於婚姻生活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辦法愛上丈夫;瓦爾特自始至終也不知道怎樣與妻子相處,不知道怎樣愛妻子。他們是一對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的結合一開始就錯了。

我佩服瓦爾特的痴情!但是,不贊同他的作法。愛情沒有公平可言,不是努力付出了,就會有回報;不是所有的痴情,都會有回應。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苦戀糾纏自己呢?如果一段關係讓你感到困頓、疲憊,不如趁早遠離它。與其委曲求全,不如果斷放棄。及時止損才是王道!愛情也並非生活的全部,走出來,還有一個廣闊的天地。

透過瓦爾特和凱蒂的悲劇。告訴我們,也許是命運安排哪些人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而我們生而為人,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應該學會辨別、取捨,決定讓哪些人停留在我們的生命裡。

愛人應該先愛自己,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對你所愛的人,不依附、不將就,也不強求。就像並肩站立在大地上的兩棵樹,彼此獨立,又心意相通,一起欣賞朝陽晚霞,一起承擔風霜雨雪。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在《飄》這部小說中,瑞德非常愛斯嘉麗,對她百般遷就、無私奉獻,無微不至。在斯嘉麗的自私、固執、無知、任性的揮霍下,瑞德逐漸失去繼續愛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最終瑞德忍無可忍,決然離開。

不論什麼時代,人類對愛的追求都是一樣的。愛情與婚姻從來就不是獨角戲,是需要雙方互動,彼此回應,付出智慧一慈悲。孤獨的愛,謙卑的愛,單方面的愛都不可能長久。沒有愛的婚姻,最終難以相守。

而在《呼嘯山莊》中,斯克裡夫和凱瑟琳從小就在荒野上,自由自在,野蠻生長。他們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是,社會地位的懸殊,家庭的反對,世俗的眼光。最終,現實虛榮的凱瑟琳選擇嫁給文雅、富有、軟弱的埃德加。放棄了貧窮的,跟她一樣堅強、桀驁的西斯克裡夫。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身份、地位、金錢。但她很不快樂,她不愛埃德加,甚至有些討厭他,與他的婚姻猶如戴上一副華麗的枷鎖。

多年後,西斯克裡夫歸來,再次點燃了凱瑟琳心底的激情,歷經情感的波折與痛苦,最終,她在愛人的懷裡死去。

“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那麼這個世界無論怎麼樣,對我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裡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個孤魂野鬼。”

故事寫盡了愛與恨,美好與陰謀,甜蜜與痛苦,就算長久的分離,就算面對死別,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依然心意相通,難以割捨。最後,死去的凱瑟琳也不能安息,活著的希斯克力夫備受煎熬。

而《面紗》書中沃爾頓與滿族格格的愛情,展現了完美的兩性關係,他們彼此包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心意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體現了靈與肉的完美結合。這是一種純粹的愛,是超越了世俗的愛。他們的愛啟迪了凱蒂,也體現作者毛姆對美滿和諧愛情的追求與嚮往。

人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但是不能只看外在的東西,應該全面地觀察,充分地瞭解一個人,與之建立和諧愉悅的連接,達到精神與心靈上的契合,彼此才能走得更遠,不能僅僅因為年齡或者物質財富就貿然地走進婚姻。

面對誘惑,面對壓力,要冷靜的思考,謹慎地取捨。從來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感情。而物質上的財富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努力去得到。而愛是兩個獨立自由的人彼此心意相通、性情相投,心心相惜,相知相悅。而婚姻一定是愛的結晶,方能幸福的相守一生。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02 生活中的磨難和痛苦,都是禍福相依,惟有獨立才能自由

最終瓦爾特感染霍亂,不治身亡。臨死前,瓦爾特說――

“死的是那條狗”。

這句話源自西方文壇詩者,戈德史密斯《輓歌》當中的一出非常著名的典故。大意是:

好心人收留一條狗,後來人畜反目,狗發瘋將人咬傷。大家都認為,那個好心人會死掉,最終死的卻是狗。

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能長久的,人總是要為自己的錯誤選擇而付出代價。瓦爾特無法讓凱蒂愛上自己,也無法原諒深愛凱蒂的自己,所以他一直在愛與恨、善與惡之間備受煎熬。對瓦爾特而言,自己是那條狗,凱蒂給他機會,讓他愛她,是那個善人。後來凱蒂出軌,他逼著凱蒂來到霍亂爆發地區,是人畜反目。人們都以為狗咬了善人,是恩將仇報,卻不知道那條狗的痛苦和掙扎,最後,死的是那條狗。

人性是複雜的,它可以被拯救,也可以被泯滅。似水流年,世事變遷,讓傷痛變得蒼白;讓熱情變得冷漠;讓掙扎的人選擇放下;讓執著的人選擇離開。瓦爾特的死亡,深深地觸動了凱蒂,讓她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湄潭府的修道院和修女們讓凱蒂產生了更深層面的思考和領悟,她認識到自己的愚昧、無知、渺小。

院長嬤嬤是一個擁有無私忘我精神的人,她是小說思想傳達的一個重要載體。她認為——

“無論在工作還是娛樂中,無論在塵世還是修道院,一個人都無法找到平靜,平靜只存在於人的靈魂中。”

書中描述她——

“既有貴族夫人的屈尊儀態,又有聖人的謙卑為懷。”

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典型的“無我”的表現,與過分張揚自我的凱蒂形成強烈的反差,對凱蒂的心靈產生巨大的衝擊。與院長嬤嬤和修女們相處的日子,凱蒂深深地感受到——

“她們似乎擁有某個秘密,讓她們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而我卻不配分享它。那種東西不是信仰,卻比信仰更深更有意義,她們在一個跟我們不同的世界中行走,對她們而言,我們永遠是陌生人。”

這裡說的就古代中國的道,與西方的揹負人生的十字架形成對比。這是毛姆對道家思想的生態智慧所做獨特的理解和闡釋,折射出毛姆他渴望並追求人與自然、男人與女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這是愚昧無知的凱蒂走向獨立成熟的轉折點,這也是毛姆將作品背景設置在中國的原因。

毛姆對人性及女性心理的細緻入微的觀察,深刻挖掘,通過抽絲剝繭式的心理刻畫,寫活了凱蒂這個女主角,使得這部作品獲得了許多人的共鳴。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覺醒的凱蒂,對湄潭府認識的朋友沃爾頓吐露心聲――

“我不懂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生活是那樣的奇特陌生,我就像一個坐井觀天的人,一下子看見了大海,喘不過氣來。同時興趣盎然,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我感到了新的希望;我像一個頑固的老水手,又升起帆,向著未知的海域啟航了,我的心渴求著未知的世界。”

她終是開悟了——

“所有的人,乃至整個人類,就如同這條河裡的水滴一樣,流淌不定,一滴滴彼此接近,卻又相距遙遠,匯成一股無名的巨流奔向大海。既然一切轉瞬即逝,任何事物都無關宏旨,人們竟還要荒唐地看重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讓自己也讓別人遭受不幸,這實在太可悲了。”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那麼長,一路走來,面對無數狀況,哪一個是禍,哪一個是福,沒有誰能說得清楚,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出現轉折點!唯有把握住自己的本心而已。

生活給予凱蒂的每一次磨難,都是命運的考驗。或許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凱蒂思想覺醒了,生活上還是依靠父親生存,終究談不上真正的獨立與自由。但是,她犯下的過錯,她做過的蠢事,她遭受的種種磨難和痛苦,不會毫無意義――那是通往堅強之路,那是通往獨立自由之路……


婚姻並非愛情的墳墓;不相知難相守,獨立才能自由


最後,懷孕的凱蒂回到英國,跟父親一起生活。她對父親說――

“希望是個女孩,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當我回首我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時,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無能為力。我要把女兒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自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於他。 我希望她是個無畏、坦率的人,是個自制的人,不會依賴別人。”

在湄潭府這個與世隔絕的死亡之地,凱蒂向死而生,懂得了世事無常,領悟了生命的意義,喚醒了心底的純真,摒卻了塵世喧囂的浮華,看清自己的膚淺無知,明白對唐生的愛是多麼愚蠢,懂得瓦爾特的深邃與智慧,擺脫喪失尊嚴的愛情桎梏,掙脫心靈的羈絆,獲得精神的自由。

大千世界,滾滾紅塵,每一個人都為生活負重前行!揭開生活華麗的面紗,看盡蒼涼,接近真相!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內心,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斷錘鍊自己的品格,覓得內心的平靜與豐盈。才能擺脫盲目的慾念,才能杜絕懦弱的逃避,才能掙脫世俗的枷鎖,才能在面對未來一切未知的時候,勇敢而堅強,獨立而昂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