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透视"一本书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正文字数:3855字

阅读时长:约8分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说:"尽管人的先天才智、资质、性格各不相同,但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我们想要完成终身成长笃定离不开学习,然而学习的根源来自于——阅读。

我们到底该如何阅读?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往往更注重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关于阅读的速度,法国学者帕斯卡尔(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显然高质量的阅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

不过博览群书总归没错。鲁迅曾说过:"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简单来说就是,阅读必须先有足够的数量、广度,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有足够的理解力去精通、专注于一个领域。

当然为了不让"博览群书"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们还必须注重阅读的"质量"。

想保证阅读质量,需有高效的阅读方法,总不能在读了成百上千的书后,仍然脑中空白,肚中无墨。

所以,我们要寻找阅读的方法。

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 艾德勒及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查尔斯·范多伦为"阅读的人"写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阅读方法。

什么是"阅读的人"?作者称"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如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想要通过阅读实现终身成长的人。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

四个阅读层次中,较高层次包括了前面的层次。分析阅读是针对于单本书的阅读技巧;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是对同一主题的所有优选书籍的阅读方法。

"分析阅读",链接了其他三个层次,既包含基础与检视阅读,又是主题阅读的先决条件。

今天我们具体来说一下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有人说看了整本书没看懂,本书评中我会以浅显的例子帮你理解。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谈的是什么

一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问的次数。"

在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我们需要借助四个规则,来让自己明白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并整理重要章节列举框架,明白各个议题的逻辑关系。如下: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第一步,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的书,当然知道的越早越好。我们与书的关系,就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面对不同的课程老师要用不同方法讲解,那么书其实就是我们的老师,它"教授"的方式不同,我们接收知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书本的分类及初步了解,在检视阅读的时候即可完成。检视阅读通过对书名、目录、序等的粗略浏览,就可大致知道是不是一本传达知识的"论说性的书",接下来便可以保持正确的态度阅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说什么

使用简短的句子或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这是第二个规则。是不是听上去,似乎在意识里出现过?对这句话的熟悉感实际来自我们上学时的阅读题,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中心)"。

讲到这里,你会茅塞顿开,我们确实学过,不过我们不一定掌握的很好。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来说明书的主要说了什么,只能证明对书理解还不够。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列出大纲

即便是普通写作者也会在写文章前,进行逻辑构想,然后列出自己的框架大纲,最后按逻辑行文;反过来,我们作为读者,在进行分析阅读时,就要在阅读的同时,理清作者的大纲及逻辑。

第三个规则是找出书中重要章节列举,说明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如我们学生时期,老师总让我们为一篇课文分段并总结段意,再说明按什么顺序写的或文章什么结构,又或者段落之间的关系。

只不过在分析阅读中,我们面对的是一本书,而学生面对的是一篇文章。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乍一看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作者是在叙述,并没有提问啊?如果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写一篇文章的灵感可能就来自一个问题,比如文章结构中的"what"。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的目录中标题全是问句,一连串的问题经过作者逻辑排序,便成了一本书;再简单点,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一篇课文都在说明"富饶"一词,作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西沙群岛富饶?"现在我们应该明白,第四个规则是让我们弄清楚一本书的"中心",或"主题"。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让我们从分类、框架、主题来诠释一本书的基本构架。书就好比一棵大树,第一阶段我们看懂了"树干",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梳理"枝叶"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分析阅读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如果不走进"黄金屋",恐怕并不能估量其价值,得其精髓。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我们摸清了"树干"的脉络,第二阶段我们必须赏析整本书的"枝叶",这样才能把整棵大树看得够清晰。

1、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试想一个情境,一个朋友问你:"那谁去哪儿了?"然后,你立马会想"那谁"指的到底是哪个人。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语言并不是完美的传递知识及信息的媒介,因而在沟通时也会有形成障碍的作用。

阅读其实是读者与作者的语言沟通。作者在写书时必须规避"词不达意",同样读者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读懂作者用词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第一个规则。

同样以学生时的阅读题为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请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合适的地方"。不管是两种的哪种,都需要做到词语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一致,才能表示文章确实理解了。

所以"达成共识"即是在作者用词表达意思上,读者的理解能与其保持一致。

2、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主旨

什么是最重要的句子?就是整个论述中,作者阐述判断的部分。简单的来说就是作者的"论点",整本书的主题只有一个,但论点可以有多个。

找出重要的句子,还必须知道句子在说什么的另一种说法,即主旨。就是作者的这个"论点"想讲明白什么道理,你必须能举出自己的一个例子,才能说明你理解了作者表达的主旨。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3、知道作者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句子,重新架构

关于"论点"的句子,不管是作者肯定还是否定的判断,我们都必须去寻找作者判断的理由,即"论据"。并将一本书中所有的论点、论据重新按顺序罗列,这才是完整的架构。

再回到《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例子,记得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西沙群岛的鱼多?"能回答这个问题,证明文章重点理解了,同样能做到这一步,才是抽丝剥茧找到了书中本质问题。

4、确定作者解决的问题,没解决的,哪些作者也没有解决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利用分析阅读,读完了整本书。我们"透视"了书的大纲,了解了作者的主旨,与作者达成了共识,对书有了一定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该做的,就是检查自己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知识,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还有没有解决的吗?

当然对于经过分析阅读,理解一本书的自己,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找出答案。

读完了整本书,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可能心中有不少的想法,想要有自己的思想输出,可能是评论、质疑、争辩等,这就使自己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评论。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分析阅读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培根曾建议读者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输出,才能真正意义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

但是,读者必须公正地判断及评论,要有自己的论据。就如辩论人士有句格言:"没有论证的陈述应当受到无理由的反驳。"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这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这个规则强调评论的准备。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后,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懂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你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时,不能保证公平的判断;学生在做阅读题时,若不能真正理解课文,那答案肯定惨不忍睹。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知道作者表达的意思,理解本书的主旨,才能批评。

2、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这个规则,强调的是对于书提出意见的态度。若我们反对作者的观点,必须要让自己保持理智,提意见而不是毫无依据的争辩。

强调争论的态度,并不是否定、禁止。争议本身就是教与被教的过程,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质疑、推翻中不断进步的。若我们并没有理由反驳作者,赞同实际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3、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这个规则强调评论的依据。没有理论基础、论据的观点,仅也仅是个人的意见;所以,在作评论之前,我们必须为自己找到支撑观点的理论基础。

作为读者,不只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观点,能以批判性思维看待一本书,还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文字即是语言,阅读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媒介,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这时,读懂一本书实际是读者与作者的认同。这样读者便能透过作者的作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只有充分理解了作者所述,我们才能决定同意或不同意。


80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分析阅读11条法则,让你学会

总结:

文章中我列举了许多学生时的阅读题,来帮助理解"分析阅读",可能让人觉得不过如此。

但是,在最后请允许我想强调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版在1940年出版,当时就畅销美国,距今已经80年。其中的阅读技巧、方法,现在读起来仍弥久历新,它仍是一本有关阅读的经典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