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苔幹在明清時期被稱為“貢菜”,關於它的“傳說”你瞭解嗎

邳州苔幹蜚聲遐邇,為邳州遠銷全國及香港等地的大宗商品之一。2013年1月8日,邳州苔幹,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技術審查,成為繼邳州白蒜和邳州銀杏之後的又一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邳州苔幹在明清時期被稱為“貢菜”,關於它的“傳說”你瞭解嗎

主產於邳州市佔城、議堂、土山、八路、新集、薛集等鎮。邳南苔干與邳北萵苣屬一科二種。萵苣莖短而粗(莖長20一30釐米),苔幹莖長而細(70-110釐米)。據《隋書》記載,萵苣自古渦國傳入邳州。古渦國,即今安徽省古渦水一帶。邳南苔幹相傳於明代從安徽亳地傳來。二者傳至邳州後分別在邳北、邳南落戶。邳北多年來不產苔幹,不獨種植技術問題,可能與土質有關。

邳州苔幹在明清時期被稱為“貢菜”,關於它的“傳說”你瞭解嗎

關於苔幹傳說

據說關羽死後,被封為關帝而立廟祭祀,他便橫刀勒馬巡遊四方。一天途經晉西呂梁主峰的關聖廟,看見一個樵夫,放下扁擔斧繩,從懷中取出大香三支,雙手將其插在關公像前的香爐裡,然後跪地頻頻叩頭,口中不斷禱告願關聖爺顯靈,保佑千里之外的老母親平安無事,我將賣柴請香,日日供俸。禱畢,起身拭淚,走出關聖廟。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關公心想,樵夫日日香必有緣故。便在路上變作一個農夫向樵夫打聽原委。原來,樵夫姓花名逢春,祖居下邳土山南二里許的花河村,十年前聽說母舅在太原在做官,便帶家書投靠,誰知道後來母舅已升遷他地。逢春欲回故里,無奈盤纏盡,無法迴歸,只得入山砍柴度日,一晃十年已過。因惦念老母親,故天天來廟燒香祈禱。

邳州苔幹在明清時期被稱為“貢菜”,關於它的“傳說”你瞭解嗎

關公為其孝子之心所感動,便約他於第二天一早到關聖廟,送他回家侍母。第二天三更,樵夫便來到關聖廟,但見關公早已騎馬在廟前等候。見樵夫來了,說:你坐在我身後,閉上眼睛,一切聽從安排。逢春只聽耳邊呼呼風響,大約半個時辰,逢春只聽到了,下馬睜眼一看,已來到土山關帝廟前。只見從廟中走出三個小童,一個小童將馬牽進廟內,另兩個小童送逢春回花河村。關公一口法氣過後,一乘雙杆轎出現在眼前。童子讓樵夫入轎,眨眼工夫,轎便落在自家門口。逢春走下轎來,剛想謝過,但人、轎卻已不見,只剩兩根轎杆落在地上。

他走進家門,母子相見,喜出望外。左鄰右舍也紛紛前來看望。逢春說明緣由,好事者便跑到土山關帝廟內驗看。只見關公金身閃光,且有塵土,好像出門剛回來似的。再看拴馬樁上的赤兔馬渾身是汗,便想真是關公顯靈。逢春為了感謝關公的恩德,便把兩根轎杆放在堂屋的土臺上供俸。時間長了,兩根抬杆生根、發葉、開花、結籽。逢春便將種子收下來,第二年春天種在地裡,便長得像萵苣一樣的蔬菜了,當地人於是就叫它抬杆。這樣一代代傳下來,就變成苔幹了。

邳州苔幹在明清時期被稱為“貢菜”,關於它的“傳說”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