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历史:常州市


中国城市历史:常州市

4500万年前,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万—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徐祭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三国时吴大帝嘉禾三年(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农事。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因避东海王世子毗名讳,改称晋陵郡。晋大兴元年(318年)侨置兰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唐会昌四年(844年),升常州为望,列全国十望之一,辖5县同上(含武进县)。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建吴国,常州属吴,史称“三吴重镇”。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迁来常州,改称常州专区,辖常州、镇江2市和武进、金坛、溧阳、丹阳、扬中、句容、宜兴、溧水、高淳9县,隶属江苏省。

1983年1月,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3月起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

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建特大城市,撤县级武进市,设武进区,郊区更名为新北区;常州市辖金坛、溧阳二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 [6] [8] 。

201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对常州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 一、撤销常州市武进区和戚墅堰区,设立新的武进区,以原武进区(不含奔牛镇、郑陆镇、邹区镇)和戚墅堰区行政区域为新设立的武进区行政区域,武进区人民政府驻湖塘镇延政中大道28号。二、撤销县级金坛市,设立常州市金坛区,以原金坛市行政区域为金坛区的行政区域,金坛区人民政府驻西城街道华阳南路88号。 三、将原武进区的奔牛镇划归常州市新北区管辖,将原武进区郑陆镇划归常州市天宁区管辖,将原武进区邹区镇划归常州市钟楼区管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