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在輾轉反側失眠的夜,這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中

第一個問題,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

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好久。

大學時睡不著,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減少。那時在異地求學,上了一個沒有什麼未來的學校,無比焦慮、不知所措。就像失足落水的人,甚至沒有太多掙扎,慢慢沉入水底,巨大而荒涼的無力感和孤獨感縈繞心頭。

大學四年都像個鬼魂一樣,不知道自己的將來在哪裡,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偶爾看到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名人,或者成功的人,就會把他們的樣子當成我的夢想,直到真正去實踐,才發現不現實和不合適。好在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所以雖然焦慮,但是不至於驚慌。我們大部分人,20歲之前的人生只學會了一件事情,就是考試。

學習不是學習,讀書並非讀書,在學校的全部生涯就是上課、考試和準備考試。老師不會帶你去看山川河流,不會和你坐而論道,他們只會告訴你知識,以及正確的答案。在上學期間,我們拼的是誰能快速解題,誰能快速地找到那個唯一的、正確的答案。可是人生呢?人生真的是一個有著準確、正確、唯一解的數學題麼。沒人教我們如何解這道題,也許是這道題太難,老師也不會吧。

沒有人問過你喜歡什麼,可能你學習成績不好,你被安排著學習一切,又被訓練著去模仿老師找答案,所以當你突然從那一道門邁出來,看到選擇,看到花花世界,突然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二十幾歲,在輾轉反側失眠的夜,這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中

迷茫是正常的。

考上大學,選個專業,並不是人生定向,一切只是剛剛開始,要花很長時間去自己探索和尋找答案。我,到底要做些什麼?

而許多人之所以浮躁,就是因為他們在剛剛拿到這道題目的時候,就想要一個答案。就好比上學的時候,他們只要看到一道不會做的題目,就想著直接翻到最後找答案。

可人生已經沒有標準答案了,甚至有些人連題目是什麼都沒搞清楚。只能自己孤獨的求索。

我找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在我活著的時候,我有三件事情需要做。

首先,承擔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

其次,實現自我。人有實現自己能力的需求,我們必須感受到自我價值,才能幸福。我有一些夢,也有一些不著邊際的想法,所以我要找到屬於我的麥田,揮灑我的汗水,慢慢經營澆灌我的夢想。


再次,學會給予,給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奉獻是會讓人感到快樂的。

這三條就是我人生的秩序,它不是絕對正確,但是符合我的性情和價值觀,所以當我做選擇的時候,會按照這三個標準從上到下去考量。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切就有了答案。

二十幾歲,在輾轉反側失眠的夜,這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中

如何實現自我?未來找到的那件能夠讓你充分綻放的事情,無非就這三種:

你喜歡的;你擅長的;你眼下擁有的。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能接觸到的機會是什麼?這夠一個年輕人去想好幾年了。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困惑的第二個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做自己。

朋友跟我鬧矛盾了,我該怎麼辦?去道歉,回頭又嫌棄自己。剛到底,又覺得自己很沒有氣度。類似這樣的問題出現,都是自我比較模糊的一種表現。

我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被社會的觀念綁架,被父母的看法干擾,被朋友和周圍人的目光挾持。

對自我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又不夠欣賞和喜歡自己,於是這一切猶豫都變成了自我嫌棄。

記得上學時候朋友很喜歡聚餐,每每這個時候我總是來回搖擺。

其實我不想去,一方面我不喜歡在社交上花費時間,另一方面每個月生活費就一千多塊,吃一頓飯可能就要花去十分之一。不過,我不好意思拒絕。一方面,我莫名其妙地認為社交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我又不想掃興。後來我問自己的內心:你是不是真的很需要社交?

我讀了很多書,確定了一個答案,那就是需要。不是因為功利,而是因為和周圍人的聯繫,是你確定自己存在感的方式,和幸福本身有關係。所以不要盲目地被朋友圈雞湯文煽動,放棄所有的社交。但是這個社交需求是不是隻有通過聚餐才能滿足?

並不是。我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和朋友親近。

沒有誰會認同這句話:一個人只要不經常和朋友聚餐,就不配擁有朋友。對嗎?

一旦解決了這個內心衝突,我立刻變得舒服了起來,當接到聚餐邀請的時候,我會盤算一下自己手頭的任務和當月剩餘的生活費,條件允許的話我就開開心心地答應,條件不允許時就果斷地拒絕並坦然地祝大家玩得開心。

認識自己是個漫長的過程。你要看很多書,從書中去尋找自己的影子,解釋自己解釋不了的事情,認識自己沒有認識到的那一面。你還要細心地觀察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做。這真的很難。

《非暴力溝通》的書裡講,在與人的交往中,人起碼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討好期;

第二個階段是獨立期;

第三個階段是平衡期。

我們的成長期總體也可以分為類似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聽話期;

第二個階段是逆反期;

第三個階段是自由期。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處於第二個階段,即尋找自我的逆反期。我們想要聽從內心的聲音,然而這個聲音又不夠明朗。

好孩子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聽話,聽誰的話呢?聽爸媽的話,聽社會標準怎麼說。而當你不想聽話的時候,你就走到了第二個階段,這個時候的你矛盾、困惑、較勁,這些都是必然會經歷的過程。走過這一程,就能達到真正的自由狀態。一切選擇都是我的選擇,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感覺舒服,對自己全部接納。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困惑的第三個問題是,不知道夢想成真。

我有個朋友,是理工科的學生,並且在985院校就讀。

他的專業,叫做信息技術與工程,計算機相關的專業。

我這個學信息技術與工程的朋友,他的夢想是做音樂。但是第一,他在音樂方面並沒有展露出什麼天分。第二,他確實毫無經驗,並且現在學習的專業和音樂相差甚遠。

畢業的時候他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跟我訴說了內心的不情願,一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知道他喜歡音樂。我才發現,他的歌單裡有許多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歌,並且他能夠詳細地說出每一首歌的風格。


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追求你的夢想呢?”

他說:“你為什麼忽然變得這麼幼稚,現實一點好不好?怎麼可能,音樂這條路很難走,成功率太低了。”

我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想問你,在校期間你參加過學校的音樂節嗎?你嘗試過寫歌嗎?你學習了一些音樂的相關知識嗎?”

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他的回答是:沒有、沒有和沒有。

我嘆氣,然後說了很重的話,我說:“你不配把音樂稱為你的夢想。”

二十幾歲,在輾轉反側失眠的夜,這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中

我告訴我那個有音樂夢想的朋友,我上大學時的一個師兄是怎麼做的。

他是一個法律系的學生,喜歡音樂,所以努力成為學校合唱團的指揮,自己寫歌,自己去找錄音棚錄製,然後上傳到音樂網站,到現在已經有了二十多首自己的作品。

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有一個師兄,同樣是法律系的,喜歡音樂,他寫出了我們法學院的畢業必唱曲子,現在在大學做音樂老師。

他們才是把音樂當夢想。將來未必會成為歌星,但是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以及自己是否適合。即便那個答案是根本不適合,他們也是擁有答案的人,而不是擁有遺憾的人。

更何況,每條路上都有許多人,每一條路都很長,我們大眾看到的僅僅是最前面的幾個人,比如說到唱歌,你首先想到的是誰?然後伸出手指數一數,有超過十個人嗎?

以前我一直都覺得做音樂、當演員、做主持人這種道路不靠譜,因為那些道路上的成功好像和運氣、資源的相關性很大。

但其實每一行都差不多,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就那麼些。學法律的從大學畢業以後,成為普通律師的人也很多,所以學了唱歌的人沒有成為明星,只是成為一個普通的音樂從業者,也很正常。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可能只是在婚禮和喪禮上唱歌,但他們可以養活自己,以唱歌為生,這也是音樂從業者。

我們下意識地把追求音樂夢想等同於追求當明星,所以我們認為成功率很低。

但其實好多夢想本來就沒有你想的那麼兇險。你大可以放下憂慮,放心追求。不用辭職,也不用做那種悲壯的放棄,就像我說的,從嘗試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和堅持,就可以。

但是有太多人,過於著急。他們想的是現在的自己和最後成功那一刻的距離,因為覺得這中間的路途遙遠,所以懶到連上路都不肯。等他們老了,大概還要嘲笑當年的自己幼稚,做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到底如何去實現一個年輕的夢?

如果你想建一座城,就從搬一塊磚開始;

如果你想造一片海,就從引一滴水開始;

邁開腳步,從下一步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