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口出狂言,家長竟一聲不吭,教育之責誰來擔?

一般而言,小孩子的形容詞總是天真、善良、可愛,但總有些熊孩子,他們不僅不可愛,言行還會招致幾分厭煩。


“熊孩子”口出狂言,家長竟一聲不吭,教育之責誰來擔?


今天早上電梯下到十八樓的時候,上來一對母子,男孩兒揹著小書包,白白淨淨地,進來就說了一句:“哇哦,好多人呀”,奶聲奶氣地,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趕早上班,遇到這麼可愛的小孩子,心情都覺得美好啦。


可誰知,接下來的劇情就令大家很是難堪了。


電梯到14樓,只聽那小孩子大聲說:“媽媽,14樓有一位老奶奶”,可想而知,所有人的目光立馬投向了剛上來的那個人,我仔細一看,其實人家應該也就是三十五六的樣子,只不過穿著一身黑衣服,還戴著帽子,聽到小孩子的話,一臉錯愕。


“熊孩子”口出狂言,家長竟一聲不吭,教育之責誰來擔?


我剛開始對小男孩兒的好感立馬減了一半,從大家的表情看來,應該都和我差不多,但畢竟是小孩子,無心之語,也不便加以指責。


結果,小男孩的“奇葩話語”還繼續發生。


電梯在11樓準備停住的時候,小男孩就喊了一聲:“不要停了,電梯滿了。”


電梯打開,門口站著一位男士,小男孩又衝著人家喊:“不要上來了,太擠了。”


直到這時,站在一旁的小男孩的媽媽才試圖制止,不過措施也僅僅是輕聲說了句“你不要說話了啊”。


“熊孩子”口出狂言,家長竟一聲不吭,教育之責誰來擔?


門口的男士走進來,小男孩兒幾乎是吼叫般:“不要進來了,你沒有聽見嗎?太擠了!”大家一度都非常尷尬,剛進來的男士也一直盯著男孩兒看,眼神很無辜。


電梯裡氣氛一度很尷尬,其他人的目光也有一次轉向小男孩,眼神中絕對沒有讚許的成分。


我和老公就站在男孩兒的旁邊,趕緊下意識地往角落移了移,以便給他提出更多的空位。


事實上,從小朋友一進來,我們這些大人就主動讓位置,此時,小男孩身邊的空位再站下兩個成年人都沒有問題。


“熊孩子”口出狂言,家長竟一聲不吭,教育之責誰來擔?


電梯從上到下不過兩三分鐘的時間,也就在這短短几分鐘時間內,小男孩就由一個可愛小天使變成了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至於熊孩子為什麼會成為熊孩子,我想大抵原因在於父母,在於教育。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兒童的身心發展和道德發展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 遺傳素質

2. 環境

3. 教育

4. 個體主觀能動性


遺傳素質影響兒童的發展,但是並不起決定作用,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家庭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長,對孩子更是有著直接的影響。


所以,文中小男孩有這樣的行為,與家庭教育也是分不開的。


從小孩子的言行表現來看,首先,可以肯定,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自主權,所以即使在公眾場合,他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從他為何發聲,就體現出教育中不好的一面。這個小男孩一定是全家的寵兒,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所以他的性格中才會帶有自私的一面,在電梯內空間很充足的情況下,試圖阻止另一個人的加入。


在意識到狀況的尷尬時,小男孩兒的媽媽只是口頭輕微制止,顯然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其實這是做了錯誤的示範。


“熊孩子”口出狂言,家長竟一聲不吭,教育之責誰來擔?


作為小男孩的媽媽,在口頭制止無效時,應該第一時間向對方道歉,讓孩子認識到他的行為是真的有不妥之處的,而不是不了了之。


家長對小孩的偏愛是可以理解的,但當孩子長大,走上社會,沒有人回去遷就他,他需要適應這個社會的基本規則,提前教會孩子這些道理,才是真正地為孩子好。


低齡階段的熊孩子做錯事情後,家長富有最直接的責任,別人不會覺得孩子怎麼樣,而是會想,家長怎麼不教好。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問題上更具有針對性、長期性,所以一定要儘可能地塑造他正確的三觀,家長多教點,在社會上就能少栽一些跟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