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有還,人性化的“分數銀行”應該多些,教學評價還可以更新穎

前段時間看見這樣一個新聞:南京某中學推出了“分數銀行”

。學生們在單元測試等中小型考試中,如果哪個科目沒及格,可以從“分數銀行”中進行分數借貸,並且借分時,還需要讓第三方同學擔保。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分數銀行”借出的分數需要借分人及時歸還,還分方式相對靈活,可以通過考試、積極回答問題、組織參加課外活動等等。

此外,“分數銀行”並非向所有學生敞開大門,有過違規違紀行為的學生沒有借分權利,不能及時還分、逾期還分次數較多的學生會被評審團拉進黑名單。此舉一經推出,受到了廣大學生的認可和響應,紛紛投入到“分數銀行”活動中。

有借有還,人性化的“分數銀行”應該多些,教學評價還可以更新穎

隨著新聞媒體報道的深入,社會上漸漸形成了兩種聲音。

  • 一部分人認為,“分數銀行”的借分行為,可以讓學生的59分變成60分,實現“質”的飛越,讓學生免受家長“狂風暴雨”的“摧殘”,輕鬆交差;有借有還,不還拉黑的規定,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他們需要償還自己的借分,否則將失去再次借貸的機會;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提高自控能力,學生在揹負“分數債務”的前提下,學習時會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分數債務”也會驅使著學生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儘快“還貸”;最後,第三方同學的擔保,也會促進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提高班級體的凝聚力。總之,“分數銀行”的推行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創新,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業進步。


有借有還,人性化的“分數銀行”應該多些,教學評價還可以更新穎
  • 另外一部分人認為,“分數銀行”有了,“分數借貸”有了,那“老賴”也會有的,如果有的學生只把借分當成權宜之計,只借不還,那就容易滋生學生的失信行為和懶惰心理;還有,“分數借貸”還容易讓學生和家長更加重視考試成績的“好看”,產生學生學習問題不多的錯覺,忽視了分數暴露出來的知識點漏洞,不利於學生通過考試查缺補漏,提升自己;另外,“分數銀行”變相地強化了“成績第一”、“分數至上”的理念,不利於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再者,“分數銀行”機制下的第三方同學擔保,當借分同學不能還分時,勢必加重了擔保同學的學習負擔,更甚者可能會破壞同學關係,影響班級團結。綜上所述,“分數銀行”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帶來較多“負作用”。


有借有還,人性化的“分數銀行”應該多些,教學評價還可以更新穎

筆者認為,新事物的產生一定會有它的優勢和缺陷,就像剛研發出來的新藥,有療效也存在副作用,“分數銀行”同樣如此

我們應該重視“分數銀行”帶來的有利影響,使之更好地為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服務,把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責任感、提高學生自控能力、促進學生互幫互助的優勢發揮出來;更不能忽視“分數銀行”的“負作用”,要將之減小到最低。

在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現狀暫時沒法改變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該創新發展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的教學評價機制,教育不應只是育智,還應育人、育德。要探索完善的學生綜合評價機制,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有借有還,人性化的“分數銀行”應該多些,教學評價還可以更新穎

小結:“分,分,學生的命根”這樣的現象還會繼續存在,但我們可以試著做到,在讓學生取得滿意分數的同時,還能提高綜合素質,相信這才是教育的科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