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yuè)

最近的正午巨制《清平乐》收割了不少网友的喜爱,不论是剧中的服饰、配饰,还是场景布置等细节,都体现着历史上宋代的审美艺术。在绚丽多彩的唐代之后,宋代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再加之科举制度的成熟,形成了文人治国的格局;思想上程朱理学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美学观点上趋于纤弱、拘谨,体现在服饰上则呈现独特的理性之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色彩质朴而纯粹。晚清学者严复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剧照


壹 | 官家服饰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剧中服饰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宋朝,《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老师参与了《清平乐》礼服部分的考证,并提到宋朝礼制极繁,细节极多,要真正完全还原很难,作为影视剧来说能执行到大体接近的程度已是一次很难得的尝试。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皇帝朝服 (通天冠服)


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束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xì),另挂佩绶。

注释:舄,履也,即鞋子。

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至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按通天冠自秦代为帝王礼仪场合所专用(皇帝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至明初,历代皆有,清代废除。关于皇帝朝服即通天冠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通天冠(朝服绛纱袍)。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策命、親耕籍田皆服之。为“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戴这种冠时需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并用黑色缘其领、袖及衣裾,系以绛纱裙(即裳),内衬白纱中单,领间系垂白罗的方心曲领,腰间束以金玉带,前系蔽膝,系佩绶,穿白袜黑舄。”在祭祀、大朝会、大册命等重要场合才穿,是仅次于衮冕服的一种衣服,为帝王专用。脖子上戴的那个就是“方心曲领”,最早出自北齐的朝服,据考证,是沿袭了汉制的“曲领”,是一种起衬领作用的内衣,样式近乎方形的布片,可以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马瑞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或者袷之”,这个倒不是帝王专用。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方心曲领为宋代朝服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样式:上圆下方,形似璎珞锁片的饰物。

功能:

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作用。

象征性:天圆地方,人正是立于天地间。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皇帝常穿朝服——衫袍。

首服:硬胎展翅乌纱帽;服饰: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

关于皇帝公服所用红色开袴衫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记载,不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衫袍(赭黄色和浅黄色圆领大袖,衣身不开衩)。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六瓣黑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单挞尾绕胸革带),皂文鞞,大宴則服之。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常服(便服)——以存古风为尚,亦作“襕衫”,圆领或交领。宋朝襕衫接近于官定服制,同大袖常服形式相似。所谓襕衫之襕,其形式可以是缝缀,也可是绣绘图案而成,具有上衣下裳的含义。


贰 | 官家服饰纹样


根据已播出剧集和官方剧照来看,官家的常服,目前展现的纹样主要是几何连缀。是以几何形矩纹(菱形为主)为基础构成的连续性纹样,显得简明有力、整齐端庄。


注:菱纹,是古代先民从编席实践中受到启发所创的织物纹饰,为传统矩纹的一种。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将菱形拉扁,左右两角较上下两角而言比较尖锐,称之为“棱纹”,菱纹与棱纹叠压相交,名为“方胜”。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下图中,大型菱纹两侧分别叠压一个小型菱纹而形成“双耳”的,是刘熙《释名》中提到的“杯纹”。单位纹样之间有比例地形成间隔,突出主题纹样的同时,空出的位置也形成一个个硕大的菱形,在视觉上给人虚实结合的视觉感受,看似对立又不失调和,更加衬托出天子的稳重。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更多纹饰赏析(出土的实物中亦有在菱格内填入其它纹样的,丰富内容的同时又不会失调)。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叁 | 朝臣服饰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上图为大朝会这样隆重场合时臣子的服制,服装样式基本相同,只通过冠冕佩绶等部分的细节来区分身份级别,所以猛地看起来大家穿的差别都不大。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朝服是东汉开始至明代历朝君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朝服衣裳部分统称绛纱袍,细节包括梁冠(进贤梁冠)、赤红罗衣、白纱中单(两者皆以青饰领缘)、赤红罗裳(青色衣缘)、赤红罗蔽膝。关于宋代群臣的朝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四》卷一百五十二记载:“朝服,(按搭配梁冠类型的不同细分成三类)曰进贤冠服(宰执以下群臣服用),曰貂蝉冠服(宰执及以上三公服用),曰獬豸冠服(台谏官服用),皆朱衣朱裳(衣、裳主色底色都为红色),宋初之制。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在大朝会时百官所穿都是朱衣,并有蔽膝、革带、大带、锦绶、方心曲领、玉佩、乌履等一堆配件,每个配件都有来源和所代表的意义。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又载“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獬豸冠。即于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上图为百官常穿朝服(公服)。这种服式以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革带的本体即带鞓,用皮革做成的,外面裹以红、黑绫绢,红的叫红鞓,黑的叫黑鞓。在红或黑的带轻上附以带銙,带銙的制作质料及其雕饰和排列,都有一定的制度。一品到三品玉带,四品金带,五品到六品金涂带,余下犀角带。带銙的形状和雕饰,也有一定的分别。如玉带銙作方形而密排者,叫排方玉带,一般大多用四个方形及五个圆形排置在革带鞓上,是只有帝王才能束用。宋代能束金带者颇以为荣,如既得金带而又得佩金鱼袋,则谓之曰重金。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肆 | 皇后与孩童服饰


翟衣,用深青色衣料织成,织以翟鸟花纹。

珠翠面花是皇后贴在脸部的饰物,大珍珠贴于额部;二件贴于两靥,各嵌一颗大珠,二件分别贴在左右眉梢末端靠近发际处;珍珠靥,用鱼鳔制成的胶粘在脸上,除了珍珠外,金箔、云母等材料也很流行。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清平乐》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