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十年前,刚入职时还在附近的小院子里办公,很快旁边的大楼翻修落成,集体搬入。那时就知道这栋楼属于文物保护建筑,至于有多多深厚的背景,多悠久的历史,未从细究。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开始了解,但凡有上级单位调研,同行单位考察,必定会对大楼里里外外参观个遍。

现在就随小编我一探究竟,看看这栋大楼究竟有何奥秘。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公布

一、今日荣誉

12月3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结果正式发布。在名单里,这栋楼赫然在列,它就是“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

坐标:重庆市渝中区。如今:单位办公楼。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博物馆陈列大楼

二、昨日起源

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公园(由20世纪30年代王陵基的私家园林“王园”改造扩建而成)南侧,是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兴建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于1951年奠基,1953年建成并交付中共重庆市委办公。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按照邓小平、刘伯承同志原来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机关全部从“王园”迁出,“王园”的原办公房屋移交重庆市博物馆和枇杷山公园管理处。此后,该建筑作为市博物馆陈列大楼达半世纪之久。2008-2010年,我院对已鉴定为危房的大楼进行了科学修缮,并植入新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光彩。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建筑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重庆博物馆外观

三、建筑故事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设计师陈明达先生

1、大楼与设计者陈明达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平面图

现在这栋已经不算大楼的楼,外表看很是普通。可它的建筑并不普通,甚至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这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设计,是一件非常成功的“反串”作品。

当时,邓小平对这栋楼的修建给出了要求——“党政机关的办公楼要简朴、实用”。

如何让建筑既能简朴实用,又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大楼内部彩色水磨石地板几何图案

陈明达不仅将自己最擅长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运用到了这栋小楼的设计之中,还大胆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手法,倾注大量心血,完成了这件非常成功的“反串”作品。最出色之处在于建筑构图,据陈先生回忆,当时有些构图灵感来自于“七巧板拼图游戏”,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线条清晰,简洁明快。

PS:每天经过这地面,都走得小心翼翼,同事们打趣,踩坏了是赔偿不起的,哈哈。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拼梁设计计算书

陈明达曾跟随梁思成考察过西南地区40余个县城的古建筑,所以,大楼虽为苏式建筑,但具有西南大区时期典型风格。砖木结构,歇山屋顶,人字形屋架。坐北朝南,主体3层,塔楼4层,红色板瓦屋面,米黄色外墙,素面矩形窗户,总建筑面积5928平方米。

大楼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陈明达放弃了左右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而是根据地势和周边环境,采用近十字形平面布局,随地形由前向后层层递升,与地势和周边环境巧妙融合。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 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局营造请照单 (1951营字第49号)

同时,大楼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颇为讲究,在主体建筑只有三层的情况下,利用山势凸显其高大,但又不超过山顶,山顶制高点的视线仍能保持,同时依托山势使大楼的视野扩展至长江对岸,拉近了与长江的视觉距离。如今站在楼顶,一览无遗对岸景色。

最后,大楼背倚枇杷山,顺山势而下布局,与周围建筑略显突出,而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建筑与人、自然和谐一致。这要归功于陈明达先生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熟谙。

2、大楼与邓小平刘伯承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邓小平刘伯承合影

在大楼筹备、设计时,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亲自召见陈明达等设计人员,具体安排设计施工事宜,并提出“党政机关的办公楼要简朴、实用,尽量节约政府开支,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工农业生产,让人民群众'休养生息'。”

但是,大楼建成后,仅仅供中共重庆市委短暂时间办公使用后,就成为了重庆人民文化休闲之地。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重庆博物馆举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十年成就展》(1959年)

当年,作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多次提出,重庆市委不应该设在“王园”,应该给人民做公园。邓小平对重庆市委、市政府占用可供市民休闲游玩的花园也很有意见。

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语气严厉地问道,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那么大一个重庆市,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你们居然把这么大片非常适合人民游玩的场所占了。

随后,邓小平、刘伯承同志批示要求尽快全部搬出,把这里辟作公园还给人民。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60年代枇杷山公园两江亭(红星亭)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9年枇杷山公园红星亭

至此,重庆市委开始从大楼迁出。接着,市委又拨出专款,把大楼附近扩建成景色宜人的枇杷山公园,大楼则交给了当时的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

大楼不仅从设计建造,还是到最后市委机关搬离,甚至是在随后的数十年里,无不见证着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南地区的工作和对人民的亲切关怀。

3、大楼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铭文的板瓦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栋楼的设计建造时间,就正处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有幸陪同参观时,听过院领导为外宾做介绍。

整栋大楼使用的板瓦有两种,一是灰板瓦,二是红板瓦,来自不同的砖瓦厂。在小楼原屋面板瓦背面,全部模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铭文,还印有当年烧制板瓦的工厂名字——“国营大竹林砖瓦厂出品”。

这些珍贵的铭文无一不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重要见证者。

四、继往开来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屋面修缮前后对比图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在一轮轮“旧城改造”狂潮中,大拆大建,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大楼旧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如何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9年作为办公场地的大楼

无论是作为文物,还是作为建筑遗产,这栋楼都是不可复制的稀缺遗产资源,它不仅属于当代,还属于未来,而我们将竭力保护并传承!

惊爆:每天走进走出的地方,竟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日常工作学习场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