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潤物好讀書

春風潤物好讀書

春風潤物好讀書

  又是春天。連續兩天灰沉沉的天氣終於下起了濛濛細雨,透過雨絲,望著窗外漸漸泛綠的大地,聽著汽車穿梭的聲音,感覺有點久違的城市的味道,我不禁感嘆,這是一個多麼別緻的春天呀!


  我的心禁不住像這天氣一樣,前幾天還陽光普照,氣溫上升到了25攝氏度,可很快經歷了一場風沙,給三月裡的一場瑞雪及後來的雨夾雪清洗後的大地蒙上了一層薄薄的塵土,這不,氣溫也跟著下降了十幾度,還好,又下起了小雨,將落下的塵土深深融進大地,氣溫又開始回升……我坐在桌前,看著窗臺上茂盛的文竹又抽出幾枝新芽,色澤鮮嫩,嬌美可親,心想,這世界,幾乎每年都這樣,不經過幾次風風雨雨,甚至風沙侵襲,就過渡不到夏天。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在新疆,沒有春天,降上兩次雨雪,刮上兩次風沙,直接進入夏季。你看,昨天那些愛美的姑娘們還是長衣裹腹,今天已是短裙赤腿。夏天在一眨眼的工夫就敲開了你的門檻。


  而在這樣的天氣裡,足足憋了兩個月的攝影師們可是來了心勁兒,盼望著疫散春來,按下播放鍵,走出家門,趕在芳菲最盛時,把鏡頭對準身邊所有動情的生物,讓光影留在疫情後的人間四月。我的一位中學同學退休後玩起了相機,剛剛迎來四月,就幾次跑到人民公園,先是拍枝頭杏花,後又拍淑女樹下,倒是頗有些意境,也展示出一定的攝影技巧。


  而我,在這最美人間四月天,在這滿身詩意的四月裡,卻依然懷抱著那份書香的舊情,剛剛過去的早春將我圈在屋裡讀書的那份勁兒還沒過去,倒又很快迎來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你說,我怎能停下對書的眷戀?


  在那段寂靜的日子裡,我再次捧起了《紅樓夢》,並不停地在手機上翻看87版《紅樓夢》片段和《紅樓夢》劇組演員的視頻,還跟著原唱陳力學會了《紅樓夢》插曲《枉凝眉》的歌唱。結果,我在半個多月裡將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看完了,手機裡還在不停地推送《紅樓夢》的相關視頻和不同版本的《枉凝眉》的演唱,有於文華的,有呂微的,還有鄭緒嵐的,我都看都聽。當然我還是喜歡陳力的原唱,她的聲音更浸人心肺,更有空靈的感覺,不僅讓人心動,簡直讓人心顫,而我每天清晨都要清唱幾遍。說來這也算我讀完《紅樓夢》的一個小小收穫。除此,我還閱讀了朋友推送的不久前出版的《寫作之美》一書。可貴的是作者從語言學、修辭學的角度,較為規範、系統地對《紅樓夢》的文學表達、意境描述乃至文字魅力進行了剖解分析,甚至按照自己獨到的理解進行詮釋,頗為新鮮,也很能給人以啟發。當時正值新冠肺炎肆掠,人們不敢有半點懈怠,加之洋洋“紅樓”,本就悲喜連連,此生再讀,又是非常時期,心態之複雜,難以形容。正是:鼠年伊始入紅樓,萬巷空寂國人憂;竟是十五空對月,綠葉窗前難平愁。聲聲枉凝眉,字字淚心頭;望穿暮空盼春暖,不知惆悵何時休?


  緊接著,我又讀完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本16萬字的散文集是在作者不到60歲去世後出版的,和千萬讀者一樣,我也是從這本書裡閱讀史鐵生,認識史鐵生的,儘管晚了些……


  這本書談論最多的就是生和死。“‘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說過,徐志摩這句詩未必牽涉生和死,但在我看來,卻是對生死最恰當的態度,作為墓誌銘真是再好也沒有。”這是一種非常別緻的對生死的理解。作者提到了他四十年杳無音訊的大舅,寫道:“他離家時不過二十出頭吧,走了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想必也走過了很多情感。很多的希望與失望都不知留在了哪兒……”我後來寫進我的散文《春風吹來》中的那段話“人生就是由很多失望和希望構成,也許先是希望卻又失望,也許先是失望,後又迎來希望。失望和希望交錯進行,構成了完整的一生”就是當時看了這本書後頗有感觸一蹴而就的。

春風潤物好讀書

春風潤物好讀書

  這本書的封底有一段話特別好,“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真是這樣,人生中有多少話多少事不都暗藏在人們的心裡,最終隨人而去……


  再後來,我在參加一檔讀書節目中特意向青年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覺得,人生需要自強不息,也需要平和地對待一切,尤其是青年時代。末了,我向青年朋友說:“對了,地壇是北京的一處公園,就像北京天壇公園一樣,還有地壇公園,早先史鐵生的家就在公園不遠的地方。”


  在那些日子,我還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很累,僅人物描寫,特別是心理描寫、人物情感的變化、內心的鬥爭等等就非常冗長、“拖沓”、細緻,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特點之一。其中包含了整個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的憂鬱、傷感的特質,給人一種憂傷的美,悲催的美,展露著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善良以及作者矛盾的心態。我懷著敬意以及我的思念從《罪與罰》最後部分摘錄了一段文字:“他倆都想說話,但是都說不出來。他倆的眼眶裡噙著淚花。他倆的臉色都很蒼白,都很瘦;但是,在這兩張蒼白而又病容滿面的臉上,已經閃耀著萬象更新,充滿著翻然悔悟,毅然走向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使他們復活了,一個人的心裡蘊含著滋潤另一個人心田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的源泉。”


  《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作品一樣,充滿了激情,充滿了人性,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大段大段的議論、心理描寫和可以感覺到的那種情感,讓人感覺到傳記作品和傳主的小說作品在風格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這種高度的契合又讓人始終懷著對傳主的崇高敬仰,並在心靈上達到默契和認同。當然,這種帶有宗教、政論色彩的煽動、說教對今天的讀者不一定感興趣,而也只有十九世紀俄羅斯作家乃至後來蘇聯時期的作家才有這種寫作風格,這種寫作風格需要讀者耐心品讀吃透作品的全部內涵才能自覺自願地接受。因為這是作家在傳遞著他自己的思想,呼喊著他的心聲。這也是作品有血有肉的地方——除了筋骨外。


  越讀到最後,越讓人感到心情沉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命運多舛,多有不幸。尤其是病魔伴他一生,讓他痛苦不堪,加之父母早逝、流放服苦役、喪妻喪子、受到誹謗、生活拮据、居無定所等等,可謂受盡了人間磨難,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堅強的毅力,天賦的才情和勤奮的思考、勞動,創作了十餘部引起強烈反響的長篇小說,而且至少有兩部可以登頂世界文學高峰(《罪與罰》《白痴》或《卡拉馬佐夫兄弟》),為俄羅斯文學和世界文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天我們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讀有關他的傳記,感覺他那個時代離我們遠去,感覺他那個時代的生活不可能再發生,但在靈魂深處的考問,對文明、慈善、真理的渴求,對人民參與社會生活和事業的企盼,都是具有永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也是,不到六十歲,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走了,沒有留下什麼資產,卻留下了人類歷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作品和他的思想,還有通過這本傳記看到的——他的人品。陀思妥耶夫斯基走了,在他的墓碑上鐫刻著:“……我實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爛了,依舊是一粒;若是爛了,就結出許多的籽粒來。”


  就是在那段日子,我記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段話:“苦難是什麼,苦難應該是土壤,只有你願意把你內心所有的感受隱忍在這個土壤裡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你想象不到、燦爛的花朵。”

春風潤物好讀書

春風潤物好讀書

  後來,我又重讀了勃朗特三姊妹中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呼嘯山莊》的故事在兩個莊園之間展開,人物也不多,但故事情節、情感衝突卻十分緊湊、集中。通過管家婆栩栩如生的講述和巧妙的銜接,引人入勝,連貫性強,似乎讓人喘不上氣來。我知道,這是一本安靜下來讀的書。它會時時抓住你,給你在靜默中帶來一些思考,儘管這種思考是晦澀的,但卻是深刻的。尤其是像《呼嘯山莊》這種帶有詩性的小說,帶有在自然中透露著歡快和真情的浪漫主義經典描寫,怎能不激起人們情感的漣漪呢?正如譯者所說:“女作家以非凡的想象力和生命激情,把內心世界最為艱苦卓絕的生命歷程和最為慘痛的心靈創傷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每一位善良而敏感的讀者為之心跳,為之落淚。”


  掩卷思捋,感慨多多。“我在晴朗的天空下,徘徊於這些墓碑間,望著飛蛾在石楠叢和藍鈴花中折翅翻飛,聽著溫柔的風緩緩吹過草叢,心想又有誰會想到,在這安寧的土地下面,長眠於此的人卻並不安寧。”全書結尾意味深長……


  和《呼嘯山莊》一樣,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對人性的把握,對事理的分析,對情感的抒發,對世間的認知,如此精到,如此精深,如此精粹,都讓人受益匪淺,也讓人為年輕的作者有如此諳熟的思想、如此深刻的城府而驚歎!


  “真正的世界無限廣闊,一個充滿希望與憂煩,刺激與興奮的天地等待著那些有膽識的人,去冒各種風險,追求人生的真諦。”諸如此類精彩的話語貫穿著《簡·愛》的始終,激發人在靈魂深處去感受生命的意義。


  除了勃朗特姊妹的天才外,在那樣封閉狹小的環境,過著那種艱辛困苦的生活,堅持博覽群書,閱讀經典,無疑對她們起著重要的作用。這讓勃朗特姊妹在嘗受人間苦難的同時,也早早地成熟起來,堅強起來,儘管都早早地過世,但在世界文學寶庫裡,留下了金貴的一筆,而且世代永存。


  記得就在我伏案閱讀《簡·愛》的時候,乍一抬頭,看見一片小小的淺灰色的羽毛悠悠然地在窗外漂浮……透過玻璃,看似在大海中搖曳的一艘孤船,晃動著頭尾,升向更高的天空……它本是附在生命體上的,此時,它失去了依著的生命,自由自在地飛翔,飛到不知去向的地方。過了一會兒,天暗了下來,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雨,可能要應驗了吧!再過了一會兒,當我看完《簡·愛》第十一章,那個恐懼的三四十歲的紅髮女人初次以怪叫聲出現的時候,天也陰得讓人壓抑起來——雨就要來了,這入春後的第一場雨總是在清明前後如約而至。我坐在書桌前,打開臺燈。我感到有些陰冷,後又感覺窗外又在飄著什麼,一看是漫天的雪花在群魔亂舞,我低頭看我的書,半小時過後,雪花變得揚揚灑灑,又過了半個小時,雪花變成了雪粒,後來,雪粒變成了雨絲……


  此時,我想起詩人洛夫一首詩中的“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


  還有英國著名作家伍爾夫夫人的那句“讓我們記住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我想,通過閱讀經典,我會記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