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英國BBC從1964年拍到現在,記錄人生軌跡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特別應景的在高考期間更新了最新一集"63up"。


從這個片子裡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深度思考角度和問題,今天挑了對自己衝擊最大的一方面來寫——成長教育。

尼爾,主人公之一,中產家庭的小孩代表。


7歲,活潑開朗,夢想是當宇航員,或者開大巴車,帶著人們出去玩。相比貴族學生嚴格的玩耍、電視、洗漱、看書、睡覺的作息時間,他生活比較自由,放學出去玩,然後回家看電視。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父母都是老師,學生時代沒有遇到過競爭對手,覺得自己是天才,14歲的夢想是上牛津大學。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後來牛津大學沒有考取,在普通大學裡發現優秀的人很多,大學教育也教條,所以選擇輟學。21歲時採訪時,正在工地打零工,說父母沒有告訴他生活的規則,覺得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害了自己。看不慣周圍的人和事,卻沒有人理解自己。

想從政。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28歲開始依靠政府救濟金一個人在山間湖邊生活。不喜歡吵鬧的環境,喜歡一個人安靜的待著,喜歡談論文學,但沒有人懂,沒有人理解他。周圍的人覺得他太古怪,沒有朋友,跟父母關係也不好。他覺得別人都太膚淺,不愛思考,週中上班,週末看電視的生活沒有意義。


說想去教書,或者寫書,告訴別人他的想法。


記者問他,有沒有去看過心理醫生,他說去過,醫生說他需要一些善意的話和愛,但這不能來自醫生,來自身邊的人才可以。

看完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大腦好像爆炸了。

看到這裡,突然覺得他好像就是另一個時空的自己。


擱在農村裡也算得上是窮人家的孩子,接受著低階的教育,卻也相信大人們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最後作為周邊人裡的優等生進了大學,發現了很致命的問題——沒有自己的三觀。當頭棒喝,五雷轟頂。


這是教育方式的問題。 填鴨並不能讓我得到除了成績以外的東西。


大學前20年的教育,讓我贏得了學科成績,在三觀、自我、目標、規劃等精神方面卻欠下了20年的債。


別人在幾歲時就在思考的這些問題,自己到了大學才開始有意識。


於是當成績不再重要,當同學們都在相對自由的大學,發展自己的愛好,談論自己觀點的時候,我迷失了自己。落下了就是落下了,可能永遠都趕不上,因為在我尋找自己這條漫長的路上跌跌撞撞的時候,他人也在繼續前進著。


不甘平庸,畢業又來到了北京。剛開始的初級工作還比較得心應手,也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隨著工作年限越久,別人開始對你期望越高,任務也開始越來越重,可發現自己並沒有處理這些複雜問題的能力,工作在走下坡路,挫敗感越來越嚴重。


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從來沒有認識過自己。

從大學到現在8年,對三觀的認知,一次次在被撕碎-重塑中循環。現在27週歲,終於有了暫時還沒有被撕碎的對世界的認知和對事物基本的判斷。


認為即便2019年了,大部分人也還是不懂怎麼引導孩子是正確的,對愛的教育沒有正確認知。因為他們自己都沒有活明白呢就開始生孩子了,導致只會生不會養,小孩的成長也很痛苦。


覺得企業都缺乏底線;覺得人們都不思考,素質很低級;也覺得沒有人理解我。


認識到這些也讓自己開始變得有些孤僻。自己逛街,自己吃飯,拒絕社交,很少有朋友。


跟片中的尼爾一樣,想法很多,但也都不知道怎麼實踐。


比如會討厭工作,會害怕溝通,會意識到自己有抑鬱傾向,會想看心理學的東西;頭腦裡會想創業,想旅行,想學舞蹈;會想回農村當老師,給可憐的孩子正確的教育;也會想去看心理醫生,想學做心理醫生能幫助別人……想法千千萬,身體還是停在原地止步不前。

不知道怎麼去安排自己,不知道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可以實現想的目標。應試教育期間沒有做計劃的訓練,現在沒有人告訴我該怎麼做,我就不知道怎麼執行了。


我感受不到快樂和幸福。


英國是一個早就階級固化的國家。人們已經認清了跨越階層不太可能這種現實,所以不管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太會有望子成龍這種想法,也不會給孩子灌輸出人頭地這種價值觀。他們會更注重引導孩子接受自己,並教育孩子在屬於自己的生活中獲得幸福。

我們國家階級也逐漸固化。低階層的人,沒有高階水平的認知,卻要到高階的環境裡跟他們競爭資源,必然像以卵擊石,痛苦不堪。就像朋友說的,工作越久越發現,胸大腿長,膚白貌美,工作能力強,家庭背景還好的女孩子一抓一大把。這是事實。

我當前問題的根源可能也在於試圖跨越階級的野心吧。如果沒有考上大學,沒有來北京,在當地縣城找個一般的工作,周圍也是差不多認知水平的人,結婚生子,吃飯睡覺,沒有慾望沒有野心,或許也會是幸福的一生。

當然,從哪裡來就接受什麼樣的自己,並不是鼓勵大家認命,只是說如果不能跨越階層,在屬於你的一畝三分地裡安心過日子,未必不是一種幸福的選擇。

影裡還有一個放牛娃逆襲成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然後成為美國大學教授的案例。因為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並一直專注。


如果你也是,恭喜。

所以教育的意義應該是“人生幸福”。分為兩種:


一、通過引導學生找到興趣和理想,教他專注地為理想努力和堅持,實現老生常談的“知識改變命運”,跨越階層,更好生活。


二、即便不能成功跨越階層,擁有興趣和理想也會有利於他們充實快樂的度過幸福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