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文学作品常常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契科夫凭借其一贯幽默辛辣的夸张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位对权高位重将军极度畏惧并且喜欢胡思乱想的小官员形象。以小官员的死来揭示阶级时代的黑暗,同时讽刺那些胆小迂腐、喜欢杞人忧天的人。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伟大的作家往往能够洞悉人心,写出人性深处的东西,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够经受住时代考验,历经百年而不朽。虽然现在阶级时代已经过去,但那些愚昧迂腐的人却还存在,百年以后再看《小官员之死》我仍然觉得现在的人和小说里的人并无二致。

官场黑暗:是谁杀死了小文官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小官员之死》讲的是在一个美好的夜晚,一个小文官在剧院里欣赏话剧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身上。小文官十分害怕这位将军会将此举认为是故意冒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道歉,结果那位将军从刚开始的不以为意反而到最后成了大发雷霆。

小文官反复的道歉,只是希望将军可以明白他内心毫无冒犯之意,打喷嚏只是无心之过,但最后却因为这种不断卑躬屈膝的道歉的行为而惹怒了将军并使其感到厌烦。就这样“打喷嚏事件”成了小文官身上的一块心病,犹如恶魔一般不断地困扰着他,最后他害怕、担忧、恐惧,然后死去了。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从结局来看,这位小文官的死是多么可笑,又是多么的可悲。在现实里没有人会因为一个喷嚏就抑郁而终,但契科夫正是想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来揭示当时阶级时代的黑暗与可怕。事出反常必有妖,官场等级制度的黑暗在小官员心中埋下了阴影,他害怕自己的小错误会葬送自己的前程甚至是生命。他希望通过卑躬屈膝的道歉来赢得将军的理解,但不料将军的态度反转却使得他失魂落魄。由此可见一个小人物在当时的社会想要生存下去是多么的艰难,时代的黑暗使他们不得不对权贵势力刻意逢迎。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幽默滑稽的小官员打喷嚏致死事件来反映当时社会官场势力的极端恐怖与阶级统治下人们精神异化、性格扭曲与心理变态的现象。小官员的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时代的控诉、对迂腐思想、愚蠢行为的讽刺。这个故事给予了我们许多启发,为人处事时不要有过多的疑虑,不要因为一件小事而喋喋不休,在事情弄清结果后就不要再去打扰对方。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虽然现在黑暗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但喜欢胡思乱想“胆小愚蠢”的小官员却还存在。杀死契科夫作品里的小官员或许是那个黑暗的阶级时代,他的死是心灵的绝望,灵魂失去希望,但如今依然会有很多人犯“小官员之死”这样的心理错误。仅仅因为一件小事而久闷不乐,最终给自己的身心带来巨大压力,从而招来更加严重的后果。我想如果将军的态度能够再温和些,两人比心交谈一番或许小官员就不会死了吧。

内心脆弱:现实中的压力往往来于内心

小官员刚开始其实并没有非常畏惧将军,因为打喷嚏并不犯罪,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会打喷嚏。可小官员偏偏喜欢胡思乱想,他思索这位将军会不会认为自己是故意冲撞他呢,虽然这位将军并不是他的直接上司,但小官员依然害怕自己的事业前途会遭到抹杀。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小官员的死因是抑郁而终,看似是命丧喷嚏,但其实真正压垮小官员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来自他自己的内心。看完这篇小说,大家其实会发现,在生活里我们有很多人都会像这位小官员一样犯一些小错误,但由于自己情绪的担心,最终将这种错误上升为了一种心理负担,并把它对未来自己的影响无限放大,最后我们甚至会做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我想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和朋友一起出门逛街,走到半路突然思考自己家里水龙头、煤气、门有没有关,然后游玩时心不在焉,最后扫兴而归发现是瞎担心吧。

在生活里没有人能够算得上完美,我们总会在不经意之间犯一些小错误,然后心中便一直惦记着留有无限的担忧,甚至有些人会直接给自己判了“死刑”。肯定完蛋了,绝对失败了的念想在心里生根发芽最后反复的自我暗示竟然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我认为内心脆弱,不断地自我攻击才是杀死小官员的根本原因。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安慰起别人的时候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一直被教育要宽容的去接受别人犯的小错误,但为什么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时就会忘记呢?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其实问题是否严重有时候我们往往会主观去臆想判断,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判断是会产生偏差和分歧的。比如小官员打喷嚏自认为是犯了滔天大罪,但可能将军根本没放心上,只是对他的反复道歉觉得厌烦了。你认为的错误,在别人眼中未必就是错误,你给自己判下死刑的大罪,或许在别人心中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由于评估不准确,所以不断地放大这种错误对我们心理的影响,最终使小错成为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块心头病。

自我救赎:理解别人,放过自己


名篇欣赏《小官员之死》:是谁杀死了契诃夫笔下的小文官?

生活中有近约90%的错误或许都称不上是过失,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我们没有必要将这些问题定性为不可原谅的过失。《小官员之死》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教育意义,或许有时候压垮我们的并不是一个喷嚏而是我们内心对“喷嚏会对个人今后造成影响”的胡思乱想。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小说里将军的想法就是想好好看一场戏剧,然后希望小官员不要再来烦他了。或许小官员想要通过诚恳的道歉来化解内心的矛盾,但当自己发现将军并不愿意接见自己时他应当学会理解,然后放过自己,让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

现实里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放过自己,希望自己像超人一样万事全备,每当出现一些小差错时就开始责怪起自己。但其实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真正完美的东西并不存在,世人所追求的八面玲珑亦是人生最大之樊笼,所谓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学会放过自己吧,不要误入那自我攻击的折磨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